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-9页 |
试验地点、仪器及试剂 | 第9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J亚群白血病 | 第10-13页 |
1.2 禽网状内皮增殖病 | 第13-14页 |
1.3 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对禽病控制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2.1 材料 | 第16页 |
2.1.1 病毒及其TCID50的测定 | 第16页 |
2.1.2 实验动物感染及饲养 | 第16页 |
2.2 检测指标和方法 | 第16-19页 |
2.2.1 增重、免疫指标及死亡率测定 | 第16-17页 |
2.2.2 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检测 | 第17-18页 |
2.2.3 动态病理学观察 | 第18-1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9页 |
3.1 增重、免疫指标及死亡率 | 第19-22页 |
3.1.1 病毒感染后鸡的临床观察 | 第19页 |
3.1.2 病毒感染后对鸡体重的影响 | 第19页 |
3.1.3 病毒感染后对鸡NDV疫苗免疫后抗体滴度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3.1.4 病毒感染后对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3.1.5 病毒感染后鸡的死亡情况 | 第21-22页 |
3.2 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| 第22-23页 |
3.2.1 光镜观察结果 | 第22页 |
3.2.2 透视电镜观察结果 | 第22页 |
3.2.3 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结果 | 第22-23页 |
3.3 动态病理观察结果 | 第23-29页 |
3.3.1 剖检病变 | 第23-24页 |
3.3.2 组织学病变 | 第24-29页 |
4 讨论 | 第29-34页 |
4.1 增重、免疫指标及死亡率 | 第29页 |
4.2 免疫器官细胞的凋亡 | 第29-30页 |
4.3 病理组织学变化 | 第30-33页 |
4.4 关于ALV-J、REV的致瘤机制 | 第33-34页 |
5 结论 | 第34-35页 |
6 参考文献 | 第35-40页 |
7 附图 | 第40-55页 |
8 致谢 | 第55-56页 |
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