绪论 | 第1-17页 |
一、 选题的旨意 | 第10-12页 |
二、 资源来源、研究思路及篇章结构 | 第12-17页 |
第一章 主观与客观:确定明王朝治藏政策范式的诸要素 | 第17-54页 |
第一节 传承与现实--对元明政权交替形势下治藏制度变革背景的诠释 | 第17-40页 |
一、 残元势力对明王朝统治的严重威胁 | 第18-22页 |
二、 元明交替与中原统治民族换位形势下的治藏政策趋向 | 第22-32页 |
三、 明初诸帝之民族观与明王朝对藏政策的调整 | 第32-38页 |
四、 结语 | 第38-40页 |
第二节 元末明初藏区地方豪势变局与明朝治藏方式的选择 | 第40-54页 |
一、 萨迦势力的式微 | 第40-46页 |
二、 帕竹势力的跛足发展 | 第46-52页 |
三、 结语 | 第52-54页 |
第二章 特殊与制宜:明王朝对藏区政治控制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| 第54-106页 |
第一节 体现主权的政治表征--一体多元的藏区地方政权建构 | 第54-82页 |
一、 藏民族共同体下的一体多元格局 | 第54-58页 |
二、 继承与嬗变--明代藏区地方政权机构设置 | 第58-80页 |
三、 结语 | 第80-82页 |
第二节 “来者辄授官”--明朝对藏区政教领袖的怀柔与控驭 | 第82-106页 |
一、 有请必封--明朝对藏区僧俗首领的怀柔 | 第82-91页 |
二、 原则与灵活结合--明朝对藏区僧俗首领的控驭 | 第91-100页 |
三、 结语--兼述明朝对藏区僧俗首领怀柔与控驭的地域性特点 | 第100-106页 |
第三章 “嘉惠内附”:明王朝以经济手段强化藏区施政 | 第106-156页 |
第一节 “以茶驭番”--汉藏茶马贸易的实质剖析 | 第106-132页 |
一、 汉藏茶马贸易制度的确立历程 | 第107-111页 |
二、 明朝“以茶驭番”政策的确定与实施 | 第111-125页 |
三、 马赋差发--“以茶驭番”的特殊形式 | 第125-130页 |
四、 结语 | 第130-132页 |
第二节 “厚赏来使”--朝贡制度的经济含义透视 | 第132-156页 |
一、 朝贡制度的确立 | 第132-139页 |
二、 明朝对藏区贡使的优厚 | 第139-147页 |
三、 以汉藏茶马交易为特色的朝贡互市 | 第147-152页 |
四、 明代回赐藏区贡使的特点 | 第152-154页 |
五、 结语 | 第154-156页 |
第四章 “化愚俗,弥边患”:明王朝的藏区宗教文化政策透析 | 第156-202页 |
第一节 “阴翊王度”--明朝对藏传佛教的利用 | 第157-187页 |
一、 明代僧纲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| 第157-168页 |
二、 “多封众建”、“分势而制”--明朝对藏地高僧的封授与控驭 | 第168-185页 |
三、 结语 | 第185-187页 |
第二节 “用夏变夷”--明朝对边缘藏区的儒学教化趋向 | 第187-202页 |
一、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与明朝统治“用夏变夷”的民族文化政策 | 第187-190页 |
二、 广儒学、兴教化--明朝对边缘藏区的汉文化渗透举措 | 第190-198页 |
三、 结语--兼评明朝边缘藏区的“用夏变夷”策略 | 第198-202页 |
第五章 余论:明王朝治藏的历史启迪 | 第202-20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07-214页 |
作者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予课题 | 第2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