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2页 |
§1.1 引言 | 第11页 |
§1.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征 | 第11-13页 |
§1.2.1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 | 第11页 |
§1.2.2 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 | 第11-12页 |
§1.2.3 城市生活垃圾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| 第12-13页 |
§1.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| 第13-15页 |
§1.3.1 卫生填埋 | 第13-14页 |
§1.3.2 堆肥 | 第14页 |
§1.3.3 热处理法 | 第14-15页 |
§1.4 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技术 | 第15-22页 |
§1.4.1 国外典型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系统 | 第17-21页 |
§1.4.2 国内典型垃圾流化床焚烧炉系统 | 第21-22页 |
§1.5 垃圾流化床焚烧污染物排放特性 | 第22-24页 |
§1.6 神经网络理论 | 第24-25页 |
§1.7 本文的工作背景、主要内容和意义 | 第25-27页 |
§1.8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2页 |
第二章 城市垃圾流化床焚烧污染物排放特性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综述 | 第32-46页 |
§2.1 引言 | 第32页 |
§2.2 国内外城市垃圾流化床焚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进展 | 第32-37页 |
§2.2.1 城市垃圾流化床焚烧NO_x、SO_2排放特性研究进展 | 第32-34页 |
§2.2.2 城市垃圾流化床焚烧HCl排放特性研究进展 | 第34-37页 |
§2.3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进展 | 第37-39页 |
§2.3.1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领域 | 第37-38页 |
§2.3.2 目前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| 第38-39页 |
§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6页 |
第三章 城市垃圾流化床焚烧酸性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| 第46-78页 |
§3.1 引言 | 第46页 |
§3.2 试验系统与测试设备 | 第46-48页 |
§3.3 试验材料的准备及分析 | 第48页 |
§3.4 垃圾流化床焚烧酸性气体转化率折算 | 第48-49页 |
§3.5 垃圾流化床焚烧NO_x排放特性 | 第49-61页 |
§3.5.1 炉膛出口氧量 | 第49-51页 |
§3.5.2 床层温度 | 第51-52页 |
§3.5.3 燃料含水率 | 第52-53页 |
§3.5.4 两种垃圾混合燃烧 | 第53-55页 |
§3.5.5 煤与垃圾混合燃烧 | 第55-56页 |
§3.5.6 二次风率 | 第56-57页 |
§3.5.7 脱硫剂 | 第57-60页 |
§3.5.8 燃料性质及床料 | 第60页 |
§3.5.9 其它因素 | 第60-61页 |
§3.6 垃圾流化床焚烧SO_2排放特性 | 第61-67页 |
§3.6.1 床层温度 | 第61-62页 |
§3.6.2 炉膛出口氧量 | 第62-63页 |
§3.6.3 煤与垃圾混合燃烧 | 第63-64页 |
§3.6.4 燃料Cl含量 | 第64-65页 |
§3.6.5 脱硫剂 | 第65-66页 |
§3.6.6 燃料含水率 | 第66-67页 |
§3.6.7 其它影响因素 | 第67页 |
§3.7 垃圾流化床焚烧HCl排放特性 | 第67-71页 |
§3.7.1 床层温度 | 第67-68页 |
§3.7.2 炉膛出口氧量 | 第68-69页 |
§3.7.3 煤与垃圾混合燃烧 | 第69-70页 |
§3.7.4 脱硫剂 | 第70-71页 |
§3.7.5 含水率 | 第71页 |
§3.7.6 其它影响因素 | 第71页 |
§3.8 本章小结 | 第71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第四章 BP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在预测系统的建模过程 | 第78-102页 |
§4.1 引言 | 第78页 |
§4.2 原始的BP算法 | 第78-82页 |
§4.2.1 信息的正向传递 | 第79-80页 |
§4.2.2 误差的反向传播 | 第80-81页 |
§4.2.3 Matlab程序解算过程 | 第81-82页 |
§4.3 BP 算法局部极值产生原因 | 第82-83页 |
§4.4 BP 算法的改进 | 第83-87页 |
§4.4.1 加入γ_1~(P_1) | 第83-84页 |
§4.4.2 加动量项法 | 第84页 |
§4.4.3 自适应变步长法 | 第84-85页 |
§4.4.4 改进遗传算法 | 第85-86页 |
§4.4.5 模拟退火法 | 第86-87页 |
§4.4.6 变量的重新标定法 | 第87页 |
§4.5 BP 网络预测系统的建模过程 | 第87-99页 |
§4.5.1 数据样本集的准备 | 第88-92页 |
§4.5.2 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 | 第92-99页 |
§4.6 本章小结 | 第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第五章 BP神经网络理论在垃圾流化床焚烧酸性气体排放预测中的应用 | 第102-135页 |
§5.1 引言 | 第102-104页 |
§5.2 垃圾流化床焚烧酸性气体排放BP网络预测模型 | 第104-114页 |
§5.2.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输入层节点 | 第104-106页 |
§5.2.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样本数据集 | 第106-110页 |
§5.2.3 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的选择 | 第110-111页 |
§5.2.4 BP神经网络模型学习精度的选择 | 第111-112页 |
§5.2.5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隐含层节点 | 第112页 |
§5.2.6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范围 | 第112-113页 |
§5.2.7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构 | 第113-114页 |
§5.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迭代过程 | 第114-117页 |
§5.4 BP网络预测模型预测效果 | 第117-118页 |
§5.5 回归分析与BP神经网络预测效果初步比较 | 第118-121页 |
§5.6 垃圾流化床焚烧典型组分垃圾的排放特性预测 | 第121-126页 |
§5.6.1 流化床典型组分垃圾焚烧的NO排放特性预测 | 第122-123页 |
§5.6.2 流化床典型组分垃圾焚烧的SO_2排放特性预测 | 第123-124页 |
§5.6.3 流化床典型组分垃圾焚烧的HCl排放特性预测 | 第124-125页 |
§5.6.4 典型组分垃圾酸性气体排放的BP网络预测结果评价 | 第125-126页 |
§5.7 原生垃圾流化床焚烧酸性气体排放的BP网络预测 | 第126-131页 |
§5.7.1 原生垃圾流化床焚烧NO排放的BP网络预测 | 第127-128页 |
§5.7.2 原生垃圾流化床焚烧SO_2排放的BP网络预测 | 第128-129页 |
§5.7.3 原生垃圾流化床焚烧HCl排放的BP网络预测 | 第129-130页 |
§5.7.4 原生垃圾酸性气体排放的BP网络预测结果评价 | 第130-131页 |
§5.8 150T/D垃圾与煤流化床混烧酸性气体排放预测 | 第131-132页 |
§5.9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35页 |
第六章 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的前后处理过程研究 | 第135-151页 |
§6.1 引言 | 第135-136页 |
§6.2 典型相关分析 | 第136-141页 |
§6.2.1 输入与输出变量 | 第136页 |
§6.2.2 样本相关矩阵的计算 | 第136-137页 |
§6.2.3 求典型相关系数λ_i,i=1,2,…,k,其中k为R_(XY)的秩 | 第137-138页 |
§6.2.4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典型相关分析 | 第138-140页 |
§6.2.5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典型相关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40-141页 |
§6.3 神经网络预测预测模型的主成分分析 | 第141-145页 |
§6.4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误差的置信区间分析 | 第145-147页 |
§6.5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47-149页 |
§6.6 本章小结 | 第1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9-151页 |
第七章 重金属、二噁英生成与迁移特性及神经网络预测可行性分析 | 第151-158页 |
§7.1 引言 | 第151页 |
§7.2 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生成与迁移特性 | 第151-153页 |
§7.3 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的生成及迁移特性 | 第153-155页 |
§7.4 重金属、二噁英的神经网络预测可行性分析 | 第1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5-158页 |
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58-162页 |
§8.1 本文结论 | 第158-160页 |
§8.2 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160页 |
§8.3 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60-162页 |
作者在攻博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| 第162-163页 |
致谢 | 第1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