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诗歌论文

阮藉《咏怀诗》阐释史中的诗学问题--试论《咏怀诗》的“无达诂”特色

一、 前言第1-12页
二、 双向承传,并行不悖:《咏怀诗》阐释史中的两种阐释类型第12-26页
 (一)、 “第一读者”:权威解释的建立第12-14页
 (二)、 填补空白:颜氏解释方法的延续第14-19页
 (三)、 体验空白:钟氏解释方法的延续第19-22页
 (四)、 现当代:中西交汇下的方法渐变第22-26页
三、 “言在耳目之内,情寄八荒之表”:《咏怀诗》文本的语言策略及意象经营第26-36页
 (一)、 背景第26-28页
 (二)、 隐喻第28-30页
 (三)、 用典第30-32页
 (四)、 否定第32-33页
 (五)、 虚化第33-36页
四、 “作者得于心,览者会以意”:《咏怀诗》文本与读者的对话第36-43页
 (一)、 《咏怀诗》阅读的心理基础第36-39页
 (二)、 不同的阅读倾向第39-42页
 (三)、 不同背景的影响第42-43页
注释:第43-46页
《咏怀诗》阐释史的引文书目:第46-48页
关于《咏怀诗》的研究论文:第48-51页
主要参考书目:第51-54页
附录: 《走进诠释学与接受美学》第54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小说《吉姆爷》的叙事视角功能
下一篇: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