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裸核过渡金属原子族理论研究概况 | 第8-27页 |
1.1 第四周期过渡金属原子簇 | 第8-16页 |
1.1.1 Sc原子簇 | 第8页 |
1.1.2 Ti原子簇 | 第8-9页 |
1.1.3 V原子簇 | 第9-10页 |
1.1.4 Cr原子簇 | 第10-11页 |
1.1.5 Mn原子簇 | 第11页 |
1.1.6 Fe原子簇 | 第11-13页 |
1.1.7 Co原子簇 | 第13-14页 |
1.1.8 Ni原子簇 | 第14-16页 |
1.1.9 Cu原子簇 | 第16页 |
1.2 第五周期过渡金属原子簇 | 第16-22页 |
1.2.1 Y原子簇 | 第16-17页 |
1.2.2 Zr原子簇 | 第17页 |
1.2.3 Nb原子簇 | 第17-18页 |
1.2.4 Mo原子簇 | 第18页 |
1.2.5 Tc原子簇 | 第18页 |
1.2.6 Ru原子簇 | 第18页 |
1.2.7 Rh原子簇 | 第18-20页 |
1.2.8 Pd原子簇 | 第20-22页 |
1.2.9 Ag原子簇 | 第22页 |
1.3 第六周期过渡金属原子簇 | 第22-24页 |
1.3.1 La原子簇 | 第22页 |
1.3.2 Ta原子簇 | 第22页 |
1.3.3 W原子簇 | 第22页 |
1.3.4 Os原子簇 | 第22页 |
1.3.5 Ir原子簇 | 第22-23页 |
1.3.6 Pt原子簇 | 第23-24页 |
1.3.7 Au原子簇 | 第24页 |
1.4 Cu、Ag、Au过渡金属原子簇 | 第24-26页 |
1.4.1 Cu原子簇 | 第24-25页 |
1.4.2 Ag原子簇 | 第25-26页 |
1.4.3 Au原子簇 | 第26页 |
1.4.4 Cu、Ag、Au原子簇的小结 | 第26页 |
1.5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密度泛函(DFT)计算方法简介 | 第27-30页 |
2.1 密度泛函理论(DFT) | 第27-28页 |
2.2 HF(Uartree-Fock)方法的不足与DFT方法的优势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第六周期原子簇电子结构与性质关系的DFT理论研究 | 第30-36页 |
3.1 第六周期过渡金属原子簇束缚能的比较 | 第30-31页 |
3.2 Wigner-Seitz半径与原子序数 | 第31-32页 |
3.3 原子簇的能隙 | 第32-33页 |
3.4 原子簇的磁矩 | 第33-34页 |
3.5 原子簇的亲合势 | 第34页 |
3.6 原子簇的电离势 | 第34-35页 |
3.7 结论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Fe原子簇的电子结构与性质的DFT理论研究 | 第36-46页 |
4.1 Fe_n(n≤6)原子簇最低能量的几何结构 | 第36-39页 |
4.1.1 Fe_2原子簇 | 第37页 |
4.1.2 Fe_3原子簇 | 第37页 |
4.1.3 Fe_4原子簇 | 第37页 |
4.1.4 Fe_5原子簇 | 第37-38页 |
4.1.5 Fe_6原子簇 | 第38页 |
4.1.6 限定键长的金属原子簇 | 第38-39页 |
4.1.7 原子间距离与簇规模变化趋势 | 第39页 |
4.2 原子簇束缚能变化趋势 | 第39-40页 |
4.3 原子簇振动频率 | 第40-41页 |
4.4 原子簇电离势规律 | 第41-42页 |
4.5 原子簇电子亲合势规律 | 第42-43页 |
4.6 原子簇的磁矩 | 第43-44页 |
4.7 Fe_6原子簇的磁矩与束缚能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4.8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