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论文

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协调性研究

1 前言第1-11页
2 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第11-15页
 2.1 地质遗迹的概念第11-12页
 2.2 地质遗迹资源第12页
 2.3 地质遗迹资源的特点第12-14页
 2.4 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特性第14-15页
3 陕西省的地质遗迹资源第15-27页
 3.1 陕西省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在全国的地位第15-18页
 3.2 陕西省地质遗迹的特色第18页
 3.3 陕西省主要地质遗迹简介第18-27页
4 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第27-42页
 4.1 保护与利用的内涵第27-28页
 4.2 成因分类第28-29页
 4.3 利用类型第29页
 4.4 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的意义第29-30页
 4.5 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研究的数学方法第30-32页
 4.6 保护利用协调性评价的因子选取及评价标准第32-33页
 4.7 评价过程及步骤第33-39页
 4.8 协调性分类结果及分析第39-42页
5 陕西省地质遗迹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及协调原则第42-48页
 5.1 现状和问题第42-44页
  5.1.1 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第42页
  5.1.2 保护存在的问题第42-44页
  5.1.3 利用中的问题第44页
 5.2 地质遗迹在保护与利用方向的特点第44-46页
 5.3 陕西省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协调原则第46-48页
6 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分类协调模式第48-65页
 6.1 保护利用偏差型(Ⅰ)第48-51页
  6.1.1 类型特点第48页
  6.1.2 协调原则第48-49页
  6.1.3 协调模式—洛川模式和口镇模式第49-51页
 6.2 保护偏好利用偏差型(Ⅱ)第51-54页
  6.2.1 类型特点第51页
  6.2.2 协调原则第51-52页
  6.2.3 协调模式—公王岭模式和东秦岭模式第52-54页
 6.3 保护利用一般型(Ⅲ)第54-57页
  6.3.1 类型特点第54-55页
  6.3.2 协调原则第55页
  6.3.3 协调模式—骊山模式第55-57页
 6.4 保护偏好利用一般型(Ⅳ)第57-60页
  6.4.1 类型特点与协调方略第57页
  6.4.2 协调模式—太白山模式和笔架山模式第57-60页
 6.5 保护利用偏好型(Ⅴ)第60-65页
  6.5.1 类型特点及协调方略第60-61页
  6.5.2 协调模式—翠华山模式和壶口模式第61-65页
7 总结第65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3页
附录(图版)第73-75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FPGA实现的PCI数据采集卡的研究
下一篇:表皮细胞、成纤维细胞和几丁质—胶原蛋白复合人工皮移植实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