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12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1 超高产水稻产量结构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1 产量的构成因素 | 第12页 |
1.2 超高产水稻产量结构的变化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3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产量的关系 | 第13页 |
2 超高产水稻冠层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2.1 水稻冠层形态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 | 第13页 |
2.2 冠层形态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2.2.1 叶片形状和姿态 | 第13-14页 |
2.2.2 株高 | 第14页 |
2.2.3 穗的姿态 | 第14-15页 |
2.3 冠层形态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2.4 超高产水稻的源库关系和冠层质量指标 | 第15-16页 |
3 超高产水稻冠层光合作用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8页 |
3.1 单叶光合速率和群体光合速率 | 第16页 |
3.2 影响单叶光合性能的光合适应性问题 | 第16-17页 |
3.3 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估测 | 第17页 |
3.4 单叶净光合速率的遗传 | 第17-18页 |
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| 第18-54页 |
1 选题依据 | 第18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9页 |
2.2 田间设计 | 第19-20页 |
2.3 观测记载项目和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4 统计分析和计算方法 | 第2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50页 |
3.1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| 第21-26页 |
3.1.1 产量因素与产量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| 第21-24页 |
3.1.2 各产量因素的优势分析 | 第24页 |
3.1.3 影响产量的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| 第24-26页 |
3.1.4 产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| 第26页 |
3.2 超高产杂交稻冠层形态性状与主要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研究 | 第26-31页 |
3.2.1 F1冠层形态性状的方差分析和遗传力 | 第26-27页 |
3.2.2 冠层形态性状间的关系研究 | 第27-29页 |
3.2.2.1 叶形性状间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2.2.2.2 叶姿性状间的关系 | 第28页 |
3.2.2.3 叶形、叶姿和株高性状间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3.2.3 影响重要产量性状的主要冠层形态性状 | 第29-31页 |
3.2.3.1 叶形性状 | 第29页 |
3.2.3.2 叶姿性状 | 第29-31页 |
3.2.3.3 植株高度 | 第31页 |
3.3 超高产杂交稻冠层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 | 第31-35页 |
3.3.1 群体质量指标的优势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3.2 群体质量指标与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3 群体质量指标间的关系 | 第34页 |
3.3.4 影响群体质量指标的主要冠层形态性状 | 第34-35页 |
3.4 超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 | 第35-40页 |
3.4.1 单叶光合速率的表现特点 | 第35-38页 |
3.4.1.1 不同时期单叶光合速率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3.4.1.2 光合作用的午间减退现象 | 第36页 |
3.4.1.3 不同光强下的单叶光合速率 | 第36-38页 |
3.4.1.4 成熟期叶片有关生化指标与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关系 | 第38页 |
3.4.2 群体光合速率与冠层整体光合能力 | 第38-40页 |
3.4.2.1 F_1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| 第38页 |
3.4.2.2 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4.2.3 冠层整体光合能力评价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3.4.2.4 群体物质生产特性的分析 | 第40页 |
3.5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、冠层形态和光合特性的遗传研究 | 第40-50页 |
3.5.1 F_1产量性状与亲本产量性状的关系 | 第40-42页 |
3.5.1.1 产量性状的遗传力 | 第40-41页 |
3.5.1.2 F_1产量性状的超亲优势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5.1.3 F_1产量性状与亲本产量性状的相关 | 第42页 |
3.5.2 F_1冠层形态性状与亲本相应性状的遗传关系 | 第42-48页 |
3.5.2.1 冠层形态性状的遗传力 | 第42-44页 |
3.5.2.2 冠层形态性状的显性度分析 | 第44-48页 |
3.5.2.3 F_1冠层形态性状与亲本相应性状的相关 | 第48页 |
3.5.3 F_1单叶光合速率与亲本单叶光合速率的关系 | 第48-50页 |
3.5.3.1 F_1单叶光合速率的超亲优势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5.3.2 F_1单叶光合速率的显性度表现 | 第49页 |
3.5.3.3 F_1单叶光合速率与亲本单叶光合速率的相关 | 第49-50页 |
4 讨论 | 第50-52页 |
4.1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产量的关系及增产途径 | 第50页 |
4.2 超高产杂交稻的冠层形态结构指标及选亲配组规律 | 第50-51页 |
4.3 超高产杂交稻的光合适应性问题 | 第51-52页 |
5 主要结论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