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4页 |
1 导论 | 第14-2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8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8-24页 |
·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| 第19-20页 |
·货币均衡理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| 第20-22页 |
·超额货币问题的争论与分歧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主要内容与框架 | 第25-26页 |
2 中国超额货币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 | 第26-47页 |
·货币供求均衡分析框架的起源 | 第26-33页 |
·Ricardo-Tooke 之谜 | 第26-28页 |
·维克塞尔(Wichsell)论Ricardo—Tooke 之谜 | 第28-30页 |
·Davidson 悖论 | 第30页 |
·Gibson 之谜 | 第30-31页 |
·Keyens 的解释 | 第31-32页 |
·Fisher 效应 | 第32页 |
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·货币供求函数的理论与估计 | 第33-45页 |
·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与预测 | 第33-41页 |
·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计量检验 | 第41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3 中国超额货币的规模与度量 | 第47-80页 |
·基于WICHSELL 货币均衡模式的判断 | 第47-50页 |
·利率与物价:Wichsell 的货币均衡模式 | 第47-48页 |
·改革以来的经验事实 | 第48-50页 |
·推论 | 第50页 |
·基于交易方程式的经验公式 | 第50-55页 |
·理论渊源与思路 | 第50-51页 |
·M 1 ?还是M 2 ? | 第51-52页 |
·基于交易方程式的简单计量 | 第52-55页 |
·外生货币供给假设下对超额货币的判断 | 第55-68页 |
·关于麦金农模型的讨论 | 第56-58页 |
·理论模型与变量选择 | 第58-59页 |
·数据分析及其说明 | 第59-64页 |
·对超额货币的判断 | 第64-68页 |
·内生货币供给与超额货币度量 | 第68-74页 |
·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及其争论的理论渊源 | 第68-69页 |
·内生状态下对货币供求状况的判断 | 第69-70页 |
·文献述评 | 第70-72页 |
·非均衡建模方法的初步尝试 | 第72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附录 | 第75-80页 |
附录1 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检验 | 第75-78页 |
附录2 货币供求非均衡模型的估计结果 | 第78-80页 |
4 中国超额货币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 | 第80-115页 |
·对超额货币现象的解释:文献与述评 | 第80-87页 |
·货币化的解释 | 第80-81页 |
·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说 | 第81-82页 |
·金融创新与资产结构的解释 | 第82-84页 |
·基于金融制度缺陷的解释 | 第84-85页 |
·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的解释 | 第85页 |
·统计指数偏差的解释 | 第85-86页 |
·小结 | 第86-87页 |
·改革以来的金融增长:国家的金融控制 | 第87-101页 |
·国家的目标与效用函数 | 第87-88页 |
·改革以来的金融增长 | 第88-91页 |
·中国货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与增长 | 第91-100页 |
·本节推论 | 第100-101页 |
·准货币与居民储蓄行为的变迁 | 第101-112页 |
·货币结构的变迁与职能转化 | 第101-104页 |
·流动性约束、预防性储蓄动机与居民储蓄 | 第104-109页 |
·居民储蓄与准货币增长 | 第109-112页 |
·本节结论 | 第112页 |
·本章结论与补充 | 第112-115页 |
5 超额货币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| 第115-140页 |
·货币控制与经济发展:稳定政策的争论 | 第115-120页 |
·引言 | 第115-117页 |
·政策目标与菲利普斯曲线 | 第117-120页 |
·小结 | 第120页 |
·超额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| 第120-129页 |
·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| 第121-122页 |
·超额货币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| 第122-129页 |
·小结 | 第129页 |
·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实践 | 第129-138页 |
·改革以来的失业、物价与经济增长 | 第129-134页 |
·开放经济下的冲突与悖论 | 第134-1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6 结论与政策选择 | 第140-145页 |
·总结与回顾 | 第140-143页 |
·政策选择 | 第143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55页 |
致谢 | 第155-15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56-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