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| 第15-21页 |
·内动力环境 | 第15-19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16-17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17-18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8页 |
·地震活动 | 第18-19页 |
·外动力环境 | 第19-21页 |
·气候水文 | 第19-20页 |
·土壤植被 | 第20页 |
·人类活动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泥石流灾害数据库建立 | 第21-27页 |
·建立必要性 | 第21页 |
·设计基本要求 | 第21页 |
·泥石流灾害数据库设计 | 第21-23页 |
·统一地理基础 | 第21-22页 |
·模型选择 | 第22-23页 |
·泥石流灾害数据库建立 | 第23-27页 |
·基础资料库建立 | 第23页 |
·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建立 | 第23-24页 |
·泥石流空间数据库建立 | 第24-27页 |
第四章 研究区泥石流分布特征 | 第27-32页 |
·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 | 第27-30页 |
·泥石流时间分布特征 | 第30-32页 |
·年际时间分布规律 | 第30页 |
·年内时间分布规律 | 第30-31页 |
·日时段分布规律 | 第31-32页 |
第五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2-51页 |
·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| 第32-33页 |
·基于栅格单元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3-48页 |
·单因子分析 | 第33-44页 |
·共线性诊断 | 第44-47页 |
·评价体系构建 | 第47-48页 |
·基于流域单元的泥石流评价体系构建 | 第48-51页 |
·危险因子获取 | 第48-49页 |
·危险因子关联度计算 | 第49-50页 |
·评价体系构建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AHP模型评价泥石流 | 第51-63页 |
·AHP模型 | 第51-53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53-56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53-55页 |
·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| 第55-56页 |
·评价指标分级 | 第56-60页 |
·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 | 第60-63页 |
第七章 信息熵模型评价泥石流 | 第63-73页 |
·信息熵模型 | 第63-66页 |
·理论原理 | 第63-64页 |
·方法步骤 | 第64-66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66-67页 |
·基于栅格单元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66页 |
·基于流域单元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66-67页 |
·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 | 第67-70页 |
·基于栅格单元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 | 第67-69页 |
·基于流域单元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 | 第69-70页 |
·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对比验证 | 第70-73页 |
·基于栅格单元和流域单元的评价结果对比验证 | 第70页 |
·基于栅格单元的信息熵模型和AHP模型评价结果对比验证 | 第70-73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不足 | 第73-7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73-74页 |
·存在不足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