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第1章 外国海事仲裁裁决的基础理论 | 第11-29页 |
| ·海事仲裁裁决概述 | 第11-15页 |
| ·海事仲裁裁决的概念和性质 | 第11页 |
| ·海事仲裁裁决的特征 | 第11-13页 |
| ·海事仲裁裁决的分类 | 第13-15页 |
| ·“承认与执行”的概念、特征及法律意义 | 第15-20页 |
| ·承认与执行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| ·承认与执行的基础 | 第16-17页 |
| ·承认与执行的关系 | 第17-19页 |
| ·承认与执行的程序独立 | 第19-20页 |
| ·界定外国海事仲裁裁决的标准 | 第20-24页 |
| ·地域标准 | 第20-22页 |
| ·法律适用标准 | 第22页 |
| ·双重标准的关系 | 第22-24页 |
| ·外国海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程序 | 第24-29页 |
| ·承认和执行地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| ·承认和执行的方式 | 第25-26页 |
| ·《纽约公约》关于仲裁裁决的执行规则 | 第26-27页 |
| ·《联合国商事仲裁示范法》关于仲裁裁决执行的程序规则 | 第27-29页 |
| 第2章 承认与执行外国海事仲裁裁决的法律制度 | 第29-42页 |
| ·多边及双边国际公约以及我国制定的相关规定 | 第29-33页 |
| ·《纽约公约》等相关国际公约 | 第30-31页 |
| ·民事诉讼法、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、仲裁法等相关国内立法 | 第31-32页 |
| ·司法解释 | 第32页 |
| ·依据互惠原则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| 第32-33页 |
| ·外国海事仲裁裁决在我国承认与执行的法律程序 | 第33-36页 |
| ·承认与执行的管辖权 | 第33-34页 |
| ·执行费用、期限、措施 | 第34-35页 |
| ·承认与执行中的送达问题 | 第35-36页 |
| ·承认与执行的条件 | 第36-42页 |
| ·《纽约公约》第4条规定的程序性条件 | 第37-38页 |
| ·对申请执行裁决条件的认定 | 第38-40页 |
| ·外国临时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法律效力问题 | 第40页 |
| ·《示范法》关于申请执行裁决条件的规定及其借鉴意义 | 第40-42页 |
| 第3章 审查外国海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中的程序抗辩理由 | 第42-54页 |
| ·《纽约公约》确立的可以被采纳的被申请执行人的抗辩理由 | 第42-50页 |
| ·仲裁协议无效 | 第42-46页 |
| ·违反正当的法律程序 | 第46-47页 |
| ·仲裁裁决超出仲裁协议约定的范围 | 第47-48页 |
| ·仲裁庭组成或仲裁程序不当 | 第48-49页 |
| ·裁决不具有约束力或己被撤销 | 第49-50页 |
| ·执行地法院的主动裁决 | 第50-54页 |
| ·执行地法院主动裁决的基础 | 第50-51页 |
| ·公共政策的概念 | 第51-52页 |
| ·《纽约公约》中公共政策的含义:内国公共政策和国际公共政策 | 第52-53页 |
| ·我国法院在适用公共政策原则方面的实践 | 第53-54页 |
| 第4章 我国对外国海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制度的完善 | 第54-65页 |
| ·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存在的问题 | 第54-57页 |
| ·立法尚不完善或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| 第54-55页 |
| ·仲裁庭对管辖权缺乏更充分的决定权 | 第55页 |
| ·司法审查期限规定不明确 | 第55-56页 |
| ·地方保护主义 | 第56-57页 |
| ·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机制完善 | 第57-65页 |
| ·关于修订《民事诉讼法》、《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》和《仲裁法》的立法建议 | 第57-61页 |
| ·人民法院内部审查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| 第61-62页 |
| ·对“社会公共利益”概念的解释 | 第62-63页 |
| ·创造有利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司法环境 | 第63-65页 |
|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研究生履历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