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0页 |
·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| 第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12页 |
·世界茶叶市场格局分析 | 第8-10页 |
·我国茶叶市场格局分析 | 第10-12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·品牌 | 第12-13页 |
·地理标志 | 第13页 |
·原产地名称 | 第13页 |
·双品牌战略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和框架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·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我国一些传统茶叶品牌(原产地品牌)以及主要茶叶出口品牌现状 | 第20-29页 |
·传统茶叶品牌(原产地品牌)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5页 |
·碧螺春 | 第20页 |
·安溪铁观音 | 第20-22页 |
·祁门红茶 | 第22-23页 |
·我国传统茶叶品牌(原产地品牌)的主要问题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我国主要的茶叶出口品牌的发展现状 | 第25-28页 |
·我国茶叶出口品牌的发展现状 | 第25-27页 |
·骆驼牌茶叶曲折的品牌建设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成功茶叶商业品牌分析 | 第29-39页 |
·国外茶叶品牌 | 第29-31页 |
·国际市场茶叶品牌现状 | 第29页 |
·成功的世界级茶叶品牌-立顿 | 第29-31页 |
·国内茶叶品牌 | 第31-35页 |
·国内茶叶品牌现状 | 第31-32页 |
·天福茗茶 | 第32-33页 |
·京华 | 第33-35页 |
·国内外茶叶商业品牌比较 | 第35-36页 |
·国内主要超市袋装茶叶品牌状况调查 | 第36-37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36页 |
·抽样调查的相关参数以及调查结果范例 | 第36-37页 |
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中国茶叶双品牌竞争战略构想 | 第39-48页 |
·基本竞争战略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茶叶产业竞争战略的提出背景 | 第39页 |
·基本竞争战略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中国茶叶的潜在竞争优势 | 第40-42页 |
·生产商潜在竞争优势 | 第40-41页 |
·经销商潜在竞争优势 | 第41-42页 |
·中国茶叶产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·实施双品牌竞争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| 第43-47页 |
·实施双品牌竞争战略的必要性 | 第43-45页 |
·实施双品牌竞争战略的紧迫性 | 第45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中国茶叶的双品牌竞争战略模式 | 第48-56页 |
·中国茶叶的双品牌发展战略模型 | 第48-49页 |
·双品牌战略实施核心 | 第49-53页 |
·新的原产地品牌的打造 | 第49-52页 |
·双品牌竞争战略的实现 | 第52-53页 |
·类似成功案例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印度大吉岭红茶 | 第53-54页 |
·安吉白茶的双品牌战略 | 第54-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六章 中国茶叶双品牌竞争战略实现机制及政策建议 | 第56-62页 |
·我国政府在品牌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 | 第56-58页 |
·商业品牌的相关法规政策 | 第56页 |
·原产地品牌(地理标志)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 | 第56-58页 |
·我国政府部门对茶叶品牌的保护方式 | 第58-59页 |
·商标法的相关法规保护 | 第58页 |
·地理标志的注册 | 第58-59页 |
·现存政策存在的一些不足 | 第59-60页 |
·多个行政主管部门造成的成本浪费和协调障碍 | 第59页 |
·加大了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 | 第59页 |
·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| 第59-60页 |
·未来政策建议 | 第60-62页 |
·理顺涉及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| 第60页 |
·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60页 |
·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| 第60-61页 |
·加大对优秀茶叶生产和经销企业的扶持力度 | 第61-6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7-68页 |
国内主要超市袋装茶叶品牌状况调查表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