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概述 | 第11-21页 |
第一节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与产生 | 第11-14页 |
一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 | 第11-12页 |
二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国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| 第14-18页 |
一、美国的揭开公司面纱 | 第14-15页 |
二、英国刺破公司面纱 | 第15-16页 |
三、德国的直索责任 | 第16-17页 |
四、日本的法人人格否认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| 第18-21页 |
一、确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需要 | 第18-19页 |
二、确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贯彻法律上公平原则的需要 | 第19页 |
三、确立人格否认制度是制止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需要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理论分析 | 第21-37页 |
第一节、公司人格否认的理论渊源 | 第21-22页 |
一、民法中“诚实信用原则”和“禁止权力滥用原则” | 第21-22页 |
二、该规则的实质是在特定情况下将公司债务视同股东的债务,其法理依据就是债的理论 | 第22页 |
第二节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本质特征 | 第22-27页 |
一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价值取向 | 第22-25页 |
二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特征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 | 第27-31页 |
一、公司资本显著不足 | 第27-28页 |
二、利用公司人格回避合同义务 | 第28-29页 |
三、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 | 第29-30页 |
四、公司法人人格的形骸化 | 第30-31页 |
第四节 公司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 | 第31-35页 |
一、前提要件 | 第31-32页 |
二、主体要件 | 第32-33页 |
三、行为要件 | 第33页 |
四、结果要件 | 第33-34页 |
五、因果关系要件 | 第34-35页 |
第五节 公司人格否认的法律后果 | 第35-37页 |
一、公司人格否认适用对公司的后果 | 第35页 |
二、公司人格否认适用对股东的后果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公司人格否认的实践分析 | 第37-53页 |
第一节 我国关于公司人格否认的立法实践分析 | 第37-43页 |
一、新《公司法》之前,我国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相关司法解释 | 第37-41页 |
二、我国现行《公司法》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定 | 第41-42页 |
三、司法解释与现行《公司法》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比较分析 | 第42-43页 |
四、民法基本原则对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 | 第43页 |
第二节 公司人格否认在审判程序中的实践分析 | 第43-49页 |
一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案由 | 第44-45页 |
二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中原告之认定 | 第45-46页 |
三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中被告之认定 | 第46-47页 |
四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中举证责任之分配 | 第47-48页 |
五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中股东被告的抗辩权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公司人格否认在执行程序中的实践分析 | 第49-53页 |
一、追究股东的责任不应启动再审程序 | 第50-51页 |
二、在执行程序中应当裁定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主体 | 第51-52页 |
三、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主体的程序 | 第52页 |
四、对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主体的司法救济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后记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