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9页 |
一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内涵 | 第9-16页 |
(一) 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 | 第9-13页 |
(二)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读 | 第13-15页 |
(三)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| 第15-16页 |
二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公诉工作接轨的途经 | 第16-26页 |
(一) 用好检察裁量权,完善轻缓处理机制,做到"当宽则宽" | 第17-22页 |
1 、实行案件繁简分流、分类审查方式,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 | 第17-18页 |
2 、突出人性感悟,健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殊办理机制 | 第18-19页 |
3 、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,推行刑事和解工作机制 | 第19-20页 |
4 、及时终结诉讼程序,正确适用相对不起诉制度 | 第20-21页 |
5 、依法保障被告人权利,健全"两简"案件的适用机制 | 第21-22页 |
(二) 用足检察监督权,完善严打工作机制,做到"该严则严" | 第22-24页 |
1 、突出打击重点,保持严打声威 | 第22-23页 |
2 、坚持提前介入、引导侦查工作机制,保证打击效果 | 第23页 |
3 、加强司法协作,形成打击合力 | 第23页 |
4 、强化诉讼监督,增强打击实效 | 第23-24页 |
(三) 用尽检察引导权,完善预防矫正机制,做到"宽严有效" | 第24-25页 |
1 、及时总结犯罪动态,建立社会治安形势评估机制 | 第24-25页 |
2 、着力开展犯罪预防,强化社会预防工作机制 | 第25页 |
3 、积极参与社区矫正,探索社会协作监管机制 | 第25页 |
(四) 公诉实践与"宽严相济"接轨要把握好"度" | 第25-26页 |
三、影响宽严相济全面实现的现实障碍 | 第26-33页 |
(一) 观念上的误区——导致"极端观念"的异化和转移 | 第27-28页 |
(二) 法律的缺陷——导致放纵和严惩的偏颇,执法的机械和盲动 | 第28-30页 |
(三) 机制上的误导——导致"政绩工程"对"法治大厦"的蚕食和倾覆 | 第30-31页 |
(四) 执法动力的不足——关注执法原动力和社会治安的关系问题 | 第31-32页 |
(五) "市民待遇"的歧视——关注法律上的平等和司法上的不平等问题 | 第32-33页 |
四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公诉工作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| 第33-40页 |
(一) 健全刑事和解机制 | 第33-34页 |
(二) 完善相对不起诉机制 | 第34-35页 |
(三) 引入暂缓起诉制度,限制刑罚的适用范围 | 第35-36页 |
(四)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机制 | 第36-37页 |
(五) 有效发挥检察机关的主动性,试行量刑建议制度 | 第37-38页 |
(六)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,创新类案监督工作机制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2-43页 |
后记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