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1 银杏研究进展 | 第10-19页 |
·银杏物种概况 | 第10-14页 |
·银杏历史地位 | 第10-11页 |
·银杏地理分布 | 第11-12页 |
·银杏形态学和群落研究 | 第12-14页 |
·野生银杏的争议 | 第14页 |
·银杏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·在性别鉴定方面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在品种鉴定方面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·在系统进化方面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银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本研究目的 | 第16-19页 |
·银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7页 |
·本研究内容与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8-19页 |
2 微卫星研究综述 | 第19-26页 |
·微卫星标记 | 第19-21页 |
·微卫星标记简介 | 第19页 |
·微卫星标记的产生机理 | 第19-20页 |
·微卫星标记的类型 | 第20页 |
·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| 第20页 |
·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·微卫星标记的分离 | 第21-23页 |
·富集文库法 | 第21-22页 |
·微卫星序列PCR分离技术 | 第22页 |
·AFLP分离微卫星位点 | 第22-23页 |
·其它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和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RAPD分子标记技术 | 第23-24页 |
·RFLP分子标记技术 | 第24页 |
·AFLP分子标记技术 | 第24-25页 |
·ISSR分子标记技术 | 第25-26页 |
3 银杏资源的补充调查 | 第26-44页 |
·银杏原有的材料统计 | 第26-27页 |
·补充材料的采集方法 | 第27页 |
·浙江天目山、重庆金佛山和贵州务川银杏采集记录 | 第27-40页 |
·浙江天目山,重庆金佛山和贵州务川群落比较 | 第40-44页 |
·生境比较 | 第40-41页 |
·自然地理比较 | 第41-42页 |
·种群结构比较 | 第42-44页 |
4 微卫星标记的获取 | 第44-55页 |
·检测已发表的五对银杏微卫星引物的有效性 | 第44-46页 |
·从文献获得已发表的五对微卫星引物 | 第44页 |
·检测该五对引物的有效性 | 第44-46页 |
·磁珠富集法获取银杏微卫星 | 第46-55页 |
·试剂 | 第46页 |
·仪器 | 第46页 |
·方法 | 第46-55页 |
5 研究结果 | 第55-69页 |
·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| 第55-59页 |
·DNA检测 | 第55页 |
·酶切和接头连接后电泳检测 | 第55-56页 |
·切胶回收后 | 第56-57页 |
·磁珠富集后的PCR检测 | 第57页 |
·单克隆PCR检测 | 第57-58页 |
·测序 | 第58-59页 |
·微卫星引物的设计和多态性检测 | 第59-69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59页 |
·引物的多态性检测 | 第59-69页 |
6 数据分析和讨论 | 第69-77页 |
·微卫星文库的构建 | 第69-71页 |
·序列获得的其它途径 | 第69-71页 |
·磁珠富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71页 |
·银杏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71-77页 |
·等位基因数(A),观测杂合度(Ho),预期杂合度(He),多态信息含量(PIC) | 第72-73页 |
·连锁不平衡检测 | 第73页 |
·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| 第73-76页 |
·Hardy-Weinberg平衡检测(P值检测) | 第76-77页 |
7 结论和研究展望 | 第77-79页 |
·结论 | 第77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