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正规就业市场均衡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逻辑框架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2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15-26页 |
·非正规就业的概念 | 第15-18页 |
·非正规就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 | 第15-16页 |
·非正规就业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·非正规就业理论综述 | 第18-21页 |
·贫困就业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二元经济理论 | 第19页 |
·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地下经济理论 | 第20页 |
·制度管制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研究状况 | 第21-26页 |
·我国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非正规就业的性质与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参与群体和组织领域 | 第23-26页 |
3 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均衡分析 | 第26-36页 |
·非正规就业的需求 | 第26-28页 |
·成本型非正规就业需求 | 第26-27页 |
·岗位创造型非正规就业需求 | 第27页 |
·理念创造型非正规就业需求 | 第27-28页 |
·非正规就业的供给 | 第28-30页 |
·被动型非正规就业供给 | 第29-30页 |
·主动型非正规就业 | 第30页 |
·非正规就业市场均衡分析 | 第30-36页 |
·被动型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均衡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主动型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均衡分析 | 第35-36页 |
4 非正规就业实证分析 | 第36-44页 |
·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整体状况 | 第36页 |
·非正规就业弹性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·我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·非正规就业对就业总量弹性的变化 | 第38-40页 |
·正规就业市场劳动资本替代的实证研究 | 第40-44页 |
·劳动资本的替代弹性 | 第40-41页 |
·生产函数和分析框架 | 第41-42页 |
·估计结果及结果解释 | 第42-44页 |
5 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 | 第44-54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的立法背景 | 第44-45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切实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| 第45-47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对非正规就业市场均衡的影响 | 第47-54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对非正规就业均衡的影响 | 第50-54页 |
6 我国发展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| 第54-61页 |
·我国发展非正规就业的积极意义 | 第54-55页 |
·发展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5-57页 |
·非正规就业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| 第56页 |
·非正规就业缺乏政策扶持引导 | 第56-57页 |
·非正规就业存在制度性障碍 | 第57页 |
·对非正规就业人员教育培训投入不足 | 第57页 |
·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策略 | 第57-61页 |
·尽快消除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 | 第58页 |
·建立灵活的社会保险制度 | 第58页 |
·建立适合非正规就业的就业服务机制 | 第58-59页 |
·实行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 | 第59页 |
·创新工会组织形式保持顺畅的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 | 第59-61页 |
7 结言 | 第61-63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61-62页 |
·研究的局限性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后记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