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4页 |
| 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·文章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乡镇政府选举制度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历程 | 第14-20页 |
| ·乡镇政权、乡镇政府、乡镇民主概念的阐释 | 第14-16页 |
| ·我国乡镇政府选举的有关制度 | 第16-18页 |
| ·我国乡镇政府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0页 |
| ·建国初期乡镇政府的选举(1949-1958 年) | 第18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后乡镇政府的选举(1978 年至今) | 第18页 |
| ·各地在乡镇政府选举中的创新 | 第18-20页 |
| 第3章 乡镇政府选举现状 | 第20-29页 |
| ·H 县J 镇、T 镇的基本情况 | 第20-21页 |
| ·中央省市县对本次乡镇政府选举的政策安排 | 第21页 |
| ·H 县各乡镇政府选举工作主要环节和具体做法 | 第21-24页 |
| ·成立领导和组织选举工作机构 | 第21-22页 |
| ·确定换届人事安排方案 | 第22页 |
| ·制定大会选举办法 | 第22-23页 |
| ·确定应选名额和差额名额 | 第23页 |
| ·提名和介绍候选人 | 第23页 |
| ·酝酿和确定正式代表人 | 第23页 |
| ·投票选举 | 第23-24页 |
| ·选举结果 | 第24页 |
| 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4-29页 |
| ·错登、漏登选民现象严重 | 第24页 |
| ·代表候选人的提出欠公平 | 第24页 |
| ·选民厌选情绪明显, 参政能力不强 | 第24-25页 |
| ·人大代表作用发挥不够 | 第25页 |
| ·党委与非党委提名候选人实际地位不平等 | 第25-27页 |
| ·提名候选人的差额过少,资格条件偏高 | 第27页 |
| ·选票设计与填写不规范 | 第27-28页 |
| ·缺乏竞争,监督不力 | 第28-29页 |
| 第4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9-36页 |
| ·选举组织机构层面上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选举组织机构的性质 | 第29-30页 |
| ·选举组织机构的职责 | 第30页 |
| ·选举组织机构的构成 | 第30页 |
| ·人大代表层面上的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人大代表的构成 | 第31-32页 |
| ·人大代表的性质 | 第32页 |
| ·人大代表的素质 | 第32页 |
| ·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| 第32页 |
| ·选举机制层面上的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·法制建设 | 第32-33页 |
| ·民意表达机制 | 第33-34页 |
| ·选举监督机制 | 第34页 |
| ·部分制度不合时宜 | 第34-36页 |
| 第5章 我国乡镇政府选举制度改革和完善对策 | 第36-44页 |
| ·改革的基本精神 | 第36-39页 |
| ·民主 | 第36-37页 |
| ·科学 | 第37-38页 |
| ·务实 | 第38-39页 |
| ·依法 | 第39页 |
| ·我国乡镇政府选举制度的具体完善对策 | 第39-44页 |
| ·组建科学的选举组织机构 | 第39-40页 |
| ·建立规范的选举机制 | 第40-43页 |
| ·健全选举监督与诉讼机制 | 第43-44页 |
| 结束语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