蒺参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
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1 病名 | 第10页 |
2 病因病机 | 第10-11页 |
·心阳不足 | 第10页 |
·气虚血瘀 | 第10-11页 |
·气滞肝郁 | 第11页 |
·痰阻心脉 | 第11页 |
3 辨证论治 | 第11-13页 |
·活血化淤,通脉止痛 | 第11-12页 |
·辛温散寒,宣痹通阳 | 第12页 |
·益气养阴,活血通络 | 第12页 |
·益气壮阳,温络止痛 | 第12-13页 |
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介入治疗 | 第13页 |
·药物治疗 | 第13-14页 |
5 结语 | 第14-15页 |
临床观察 | 第15-29页 |
1 一般资料 | 第15-17页 |
·病例来源 | 第15页 |
·年龄 | 第15页 |
·性别 | 第15页 |
·病程 | 第15-16页 |
·病情 | 第16页 |
·中医症状 | 第16页 |
·各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16-17页 |
·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 | 第17页 |
·治疗前各组患者硝甘用量 | 第17页 |
2 试验目的 | 第17页 |
3 病例选择 | 第17-20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17-19页 |
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9-20页 |
4.试验病例标准 | 第20-21页 |
·病例纳入标准 | 第20-21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21页 |
·剔除、脱落的标准 | 第21页 |
5.治疗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给药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给药顺序 | 第22页 |
·疗程 | 第22页 |
6.观察项目 | 第22页 |
·诊断性指标:各入选病例均需做心电图仪明确检查。 | 第22页 |
·安全性观测 | 第22页 |
·疗效性指标 | 第22页 |
7.疗效评定标准 | 第22-23页 |
·心绞痛疗效标准 | 第22-23页 |
·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| 第23页 |
·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| 第23页 |
·硝酸甘油药物停减率 | 第23页 |
8.疗效结果 | 第23-28页 |
·各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| 第23-24页 |
·各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| 第24页 |
·各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| 第24页 |
·各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情况比较 | 第24-25页 |
·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变化比较 | 第25页 |
·各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5页 |
·各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| 第25-26页 |
·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变化比较 | 第26页 |
·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脉象变化比较 | 第26-27页 |
·治疗组病程与心绞痛疗效的关系 | 第27页 |
·治疗组患者年龄与疗效关系 | 第27页 |
·治疗组心绞痛分级与心绞痛疗效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9.安全性检测 | 第28页 |
10.不良反应 | 第28页 |
11.脱落及剔除病例 | 第28-29页 |
讨论 | 第29-31页 |
1.立法思想 | 第29页 |
2.蒺参胶囊的药味分析 | 第29页 |
3.蒺参胶囊的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9-31页 |
·蒺藜的药理作用 | 第29-30页 |
·丹参的药理作用 | 第30页 |
·人参叶的药理研究 | 第30页 |
·冰片的药理研究 | 第30-31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31-32页 |
结论 | 第32-33页 |
致谢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