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| ·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选题的缘由 | 第12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 | 第18-27页 |
| ·婚恋态度自主化 | 第18-20页 |
| ·婚姻与事业并重为主流 | 第18页 |
| ·恋爱重过程,轻结果 | 第18-19页 |
| ·恋爱低龄化,行为公开化 | 第19-20页 |
| ·恋爱动机多元化 | 第20-22页 |
| ·主流以爱情为基础 | 第20-21页 |
| ·其他的恋爱动机 | 第21-22页 |
| ·择偶标准理性化 | 第22-23页 |
| ·注重人品与个人能力 | 第22页 |
| ·侧重感情与外貌 | 第22-23页 |
| ·考虑经济条件 | 第23页 |
| ·两性观念保守与开放并存 | 第23-27页 |
| ·对中国传统贞操观的态度 | 第24页 |
| ·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| 第24-25页 |
| ·对同居的态度 | 第25-26页 |
| ·对婚外恋的态度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女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7-35页 |
| ·社会环境因素 | 第27-30页 |
| 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就业难的影响 | 第28页 |
| ·网络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国外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渗透 | 第29-30页 |
| ·学校因素 | 第30-31页 |
| ·对婚恋观教育的缺失 | 第30页 |
| ·学校管理手段相对弱化 | 第30页 |
| ·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家庭因素 | 第31-33页 |
| ·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 | 第31页 |
| ·父母的期望值 | 第31-32页 |
| ·家庭经济条件 | 第32页 |
| ·家庭来源的差异 | 第32页 |
| ·家庭结构的差异 | 第32-33页 |
| ·个人因素 | 第33-35页 |
| ·生理、心理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| 第33页 |
| ·个性意识的增长 | 第33-34页 |
| ·从众心理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第4章 加强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| 第35-46页 |
| ·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| 第35-39页 |
| ·加强婚恋观教育,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| 第35-37页 |
| 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 | 第37-38页 |
| ·把婚恋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| 第38-39页 |
| ·加强校园规范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| 第39页 |
| ·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 | 第39-41页 |
| ·家长应重视言传身教,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心理 | 第39-40页 |
| ·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| 第40-41页 |
| ·发挥社会各种积极因素,营造良好氛围 | 第41-44页 |
| ·增强传媒界对主流道德文化的导向作用 | 第41-42页 |
| ·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| 第42页 |
| ·建立女大学生网络交流平台 | 第42-43页 |
| ·开展婚恋交流活动,增进朋辈间的婚恋交流 | 第43-44页 |
| ·加大社会对高校周边地区的法制监管力度 | 第44页 |
| ·加强女大学生的婚恋自我教育 | 第44-46页 |
| ·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,正确认识婚恋本质 | 第44-45页 |
| ·培养健康人格,提升自我价值 | 第45-46页 |
| 结语 | 第46-47页 |
| 附录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 | 第47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(含录用)的学术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