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25页 |
| ·哺乳动物性发育相关基本理论简介 | 第11-15页 |
| ·青春期与性发育的关系 | 第11页 |
| ·性发育启动的机制 | 第11-12页 |
| ·影响性发育启动的因素 | 第12-15页 |
| ·哺乳动物性发育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| ·人类性发育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| ·小鼠性发育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| ·小鼠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 | 第17-18页 |
| ·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| ·定位克隆的基本原理简介 | 第18-20页 |
| ·数量性状基因座位(QTL)简介 | 第20页 |
| ·基因组扫描与微卫星标记 | 第20-21页 |
| ·利用近交系小鼠模型对QTL相关基因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基础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研究的科学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45页 |
| ·小鼠家系构建 | 第25-28页 |
| ·小鼠饲养 | 第25页 |
| ·小鼠性发育启动的性状鉴定 | 第25-26页 |
| ·小鼠家系模型的构建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F2代雌鼠样本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| ·全基因组遗传位标扫描 | 第28-44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28-30页 |
| ·小鼠全基因组DNA抽提 | 第30-31页 |
| ·全基因组遗传标记的选取 | 第31-33页 |
| ·STR的分型方案 | 第33-43页 |
| ·STR/SNP片段的凝胶电泳检测 | 第43-44页 |
| ·统计学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独立样本t检验 | 第44页 |
| ·非参数分析 | 第44页 |
| ·QTL连锁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3 结果 | 第45-59页 |
| ·各代雌鼠阴门开启年龄差异 | 第45-48页 |
| ·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48-49页 |
| ·引物浓度的优化 | 第48页 |
| ·退火温度的优化 | 第48页 |
| ·引物浓度配比优化 | 第48-49页 |
| ·多重PCR反应程序的选择 | 第49页 |
| ·通用方案在STR多重PCR分型中的应用 | 第49-51页 |
| ·特异性引物与通用引物间的比例优化 | 第49-50页 |
| ·通用引物与传统荧光引物方案在STR基因分型中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| ·STR分型结果 | 第51-53页 |
| ·基因分型数据统计学分析 | 第53-59页 |
| ·分型数据可靠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对分型结果的连锁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·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| 第57-59页 |
| 4 讨论 | 第59-63页 |
| ·小鼠家系构建方式的选择 | 第59页 |
| ·F2代样本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| ·全基因组扫描Marker的选择 | 第60页 |
| ·多重PCR反应 | 第60页 |
| ·通用引物方案的优点 | 第60-61页 |
| ·STR分型结果的讨论 | 第61-63页 |
| ·分型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| 第61页 |
| ·连锁分析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的讨论 | 第61页 |
| ·正交和反交家系的差异 | 第61-63页 |
| 5 结论 | 第63-69页 |
| 附录1 | 第69-70页 |
| 附录2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