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16页 |
·提出问题的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| 第12页 |
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| 第12-14页 |
·本文研究的内容、方法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述 | 第16-32页 |
·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| 第16-20页 |
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阶段(1985—1994年) | 第16-18页 |
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阶段(1994—2002年) | 第18-19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阶段(2002 年以来) | 第19-20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| 第20-23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| 第20-22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| 第22-23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 | 第23-32页 |
·人自身和谐 | 第23-24页 |
·人与社会和谐 | 第24-26页 |
·人与自然和谐 | 第26-28页 |
·政治和谐 | 第28-29页 |
·经济和谐 | 第29页 |
·文化和谐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技需求和技术体系分析 | 第32-47页 |
·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 | 第32-34页 |
·人自身的和谐对科技的需求和技术体系分析 | 第34-37页 |
·人口、医药卫生与健康领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| 第34-36页 |
·人自身和谐的主要技术体系构成 | 第36-37页 |
·人与社会的和谐对科技的需求和技术体系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社会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| 第37页 |
·社会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| 第37-38页 |
·城市规划、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| 第38-39页 |
·人与社会和谐的主要技术体系构成 | 第39-40页 |
·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科技的需求和技术体系分析 | 第40-44页 |
·资源的合理开发、利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| 第40-42页 |
·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| 第42-44页 |
·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技术体系构成 | 第44页 |
·政治和谐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经济和谐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文化和谐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组成与建设 | 第47-60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构成 | 第47-51页 |
·科技支撑体系 | 第47页 |
·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47-49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构成 | 第49-51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| 第51-53页 |
·推进知识创新工程,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源泉作用 | 第51-52页 |
·实施技术创新工程,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 | 第52页 |
·加强官产学研合作,有效开展关键技术、共性技术的研发 | 第52-53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| 第53-54页 |
·建立技术培训中心 | 第53页 |
·建立技术评估机构 | 第53-54页 |
·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| 第54页 |
·设立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 | 第54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建设 | 第54-56页 |
·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构的设立、整合 | 第54-55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键、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建设 | 第55页 |
·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技术的消化、吸收 | 第55-56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| 第56-57页 |
·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支撑工作的重要性 | 第56页 |
·建立高效、协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技管理体系和监督制度 | 第56-57页 |
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保障体系建设 | 第57-60页 |
·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,增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技投入 | 第57-58页 |
·大力培养、引进国内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优秀科技人才 | 第58页 |
·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技工作环境 | 第58-59页 |
·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| 第59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