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晏子春秋》的语言艺术及成因分析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一、《晏子春秋》的语言艺术特色 | 第9-27页 |
(一) 生动形象,富于表现力 | 第9-14页 |
1、恰当的使用比喻、排比、夸张等修辞手法 | 第9-11页 |
2、场面、细节的精心刻画 | 第11-13页 |
3、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| 第13-14页 |
(二) 通俗晓畅,充满口语化特征 | 第14-15页 |
1、用语的浅易 | 第14-15页 |
2、流畅连贯的句式 | 第15页 |
3、语助词的频繁使用 | 第15页 |
(三) 幽默诙谐,富于情趣性 | 第15-18页 |
1、正话反说,妙趣横生 | 第16页 |
2、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 | 第16-17页 |
3、装疯卖傻,虚妄怪诞 | 第17-18页 |
(四) 简约精练,富于哲理性 | 第18-20页 |
1、大量使用短句 | 第18-19页 |
2、精辟深刻的警语 | 第19页 |
3、恰如其分的引语 | 第19-20页 |
(五) 周密严谨,说理有力 | 第20-25页 |
1、论证问题全面深入 | 第21-22页 |
2、有理有据,入情入理 | 第22-23页 |
3、权威性的论据 | 第23页 |
4、精当独到的点睛式议论 | 第23-25页 |
(六) 富于逻辑性 | 第25-27页 |
1、借题发挥,巧妙演绎 | 第25页 |
2、欲擒故纵,以退为进 | 第25-26页 |
3、顺水推舟,因势利导 | 第26-27页 |
4、绵里藏针,以柔克刚 | 第27页 |
二、《晏子春秋》语言艺术特色的成因分析 | 第27-34页 |
(一) 时代特征 | 第28-29页 |
1、社会政治氛围的缓和 | 第28页 |
2、士阶层的崛起 | 第28-29页 |
(二) 齐人的乐观民族性格 | 第29-30页 |
1、多元的文化氛围 | 第29-30页 |
2、强大国力的保证 | 第30页 |
(三) 民间文学特征 | 第30-31页 |
1、口头流传 | 第30-31页 |
2、集体创作 | 第31页 |
3、变异性 | 第31页 |
(四) 语言发展演变的趋势 | 第31-32页 |
1、上古文言阶段 | 第31页 |
2、混和过渡阶段 | 第31-32页 |
3、上古白话阶段 | 第32页 |
(五) 先秦行人辞令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1、谦和委婉,刚柔相济 | 第32页 |
2、雄辩阔论,或铺张扬厉,或针锋相对 | 第32-33页 |
3、引经据典,多赋诗以明义 | 第33页 |
(六) 晏子的自身修养 | 第33-34页 |
1、博学善思 | 第33页 |
2、淡泊名利 | 第33页 |
3、谦虚低调 | 第33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
其它参考文献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