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8页 |
1 穗萌的研究 | 第12-19页 |
·水稻穗萌类型 | 第12页 |
·杂交水稻种子发生穗萌的条件与原因 | 第12-13页 |
·裂颖性 | 第12页 |
·赤霉素“920” | 第12-13页 |
·水分 | 第13页 |
·温度 | 第13页 |
·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| 第13-15页 |
·种子的吸水 | 第14页 |
·呼吸作用的变化 | 第14页 |
·酶的活化与合成 | 第14-15页 |
·种子中淀粉的分解 | 第15页 |
·穗萌后种子生理学变化 | 第15-16页 |
·穗萌种子对育秧成苗的影响 | 第16页 |
·杂交水稻种子发生穗萌对种业经营企业产生的影响 | 第16页 |
·药物抑制穗萌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培育抗穗萌品种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抗穗萌药剂对穗萌抑制机理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2 激素和种子萌发 | 第19-25页 |
·脱落酸在种子休眠中的作用 | 第19-22页 |
·种子发育过程的变化 | 第19页 |
·种子发育过程中ABA调解种子休眠 | 第19-20页 |
·影响ABA调节作用的因素 | 第20-21页 |
·ABA调节机制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赤霉素和种子萌发 | 第22-25页 |
·影响GA调节作用的因素 | 第22页 |
·GA调节机制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GA的信号传导途径 | 第23-24页 |
·大麦中低等电点淀粉酶基因启动子区的GA感应复合物研究 | 第24页 |
·大麦中高等电点淀粉酶基因启动子区的GA感应复合物研究 | 第24页 |
·淀粉酶基因调控区的结合蛋白 | 第24-25页 |
3 抑制淀粉酶研究 | 第25页 |
4 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| 第25-27页 |
·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与正交试验比较 | 第25-26页 |
·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应用在各种生产上 | 第26-27页 |
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抗穗萌药剂组合的筛选及该药物对穗萌的防治技术 | 第28-3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试验材料和药剂 | 第2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 | 第28页 |
·抑制剂组合不同药剂用量对穗萌抑制效果 | 第28页 |
·抑制剂组合对不同亲本穗发芽的抑制效果 | 第28页 |
·不同时期抑制剂组合抑制剂效果 | 第28-30页 |
·亲本定点和保湿处理方法 | 第30页 |
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4页 |
·显著性检验及回归方程 | 第30-31页 |
·药物配方的优化 | 第31-32页 |
·单因素效应 | 第32页 |
·不同药剂用量对穗发芽的抑制效果 | 第32-33页 |
·同一药剂对不同亲本穗发芽的抑制效果 | 第33页 |
·抑制剂组合在不同时期的抑制效果 | 第33页 |
·用抑制剂组合处理46A收获后种子发芽率 | 第33-34页 |
3 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水稻穗萌的相关生理研究及抑制剂抑制穗萌的生理研究 | 第36-4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9页 |
·试验材料和试剂 | 第36页 |
·试剂配制 | 第36页 |
·试验处理 | 第36-37页 |
·植物激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(ELISA) | 第37-39页 |
·样品中激素的提取 | 第37页 |
·样品测定 | 第37-38页 |
·结果计算 | 第38-39页 |
2 结果和分析 | 第39-45页 |
·各个时期G46A及R527种子ABA和GA含量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各个时期抑制剂组合处理后G46A和R527种子ABA和GA含量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各个时期各个处理α—淀粉酶活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淀粉酶同功酶分析 | 第43-45页 |
3 讨论 | 第45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