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1页 |
| ·电子商务的复苏 | 第8-9页 |
| ·“信任危机”甚嚣尘上 | 第9-10页 |
| ·网上欺诈的形式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章 信任概念及研究综述 | 第14-29页 |
| ·信任的定义 | 第14-18页 |
| ·“信任理性说” | 第14-15页 |
| ·“信任非理性说” | 第15-16页 |
| ·本文对信任的理解 | 第16-18页 |
| ·信任概念构成 | 第18-20页 |
| ·信任倾向 | 第18-19页 |
| ·信任信仰 | 第19页 |
| ·信任意图 | 第19-20页 |
| ·信任的分类 | 第20-22页 |
| ·按信任对象分类 | 第20-21页 |
| ·按信任来源分类 | 第21-22页 |
| ·信任研究学派发展史 | 第22-29页 |
| ·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| 第23-25页 |
| ·经济学对信任的研究 | 第25-26页 |
| ·心理学对信任的研究 | 第26-29页 |
| 第三章 电子商务中信任的研究综述 | 第29-37页 |
| ·电子商务的定义 | 第29-30页 |
| ·B2C电子商务中信任问题的研究 | 第30-33页 |
| ·B2B电子商务中信任问题的研究 | 第33-37页 |
| 第四章 B2B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信任影响因素模型 | 第37-48页 |
| ·社会环境因素 | 第38-41页 |
| ·可感知的社会信任度 | 第38-39页 |
| ·社会道德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民族文化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制度控制因素 | 第41-45页 |
| ·可感知的法制与监管 | 第42-43页 |
| ·可感知的交易担保 | 第43页 |
| ·可感知的交易安全性 | 第43-44页 |
| ·可感知的信用工具 | 第44-45页 |
| ·企业自身因素 | 第45-47页 |
| ·决策层对风险的偏好和对电子商务的态度 | 第45-46页 |
| ·交易经历 | 第46页 |
| ·对电子商务的接受度 | 第46-47页 |
| ·交易伙伴因素 | 第47-48页 |
| ·能力可信度 | 第47页 |
| ·口碑及信用评级 | 第47-48页 |
| 第五章 B2B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| 第48-60页 |
| ·模型建立 | 第48-49页 |
| ·研究方法: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 | 第49-52页 |
| ·问卷设计 | 第49-51页 |
| ·Pilot Test | 第51页 |
| ·问卷回收 | 第51-52页 |
| ·研究结果与解释 | 第52-60页 |
| ·信度与效度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回归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关键因子分析 | 第56-58页 |
| ·数据中的其他发现 | 第58-60页 |
| 第六章 中国B2B电子商务网络信任现状分析与展望 | 第60-72页 |
| ·社会环境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·制度保障分析 | 第61页 |
| ·案例分析 | 第61-67页 |
| ·案例一 贸易担保网 | 第61-63页 |
| ·案例二 阿里巴巴 | 第63-65页 |
| ·案例三 爱姆意在线 | 第65页 |
| ·案例四 慧聪网 | 第65-67页 |
| ·中国电子商务现状与B2B网络信任因素模型的对应 | 第67-68页 |
| ·当今中国电子商务信任环节面临的问题 | 第68-70页 |
| ·几点建议 | 第70-71页 |
| ·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| 附录1 关于 B2B电子商务中网络信任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| 第75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