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·课题背景及研究工作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钢纤维混凝土动态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| 第14-26页 |
·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动态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混凝土类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·强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类材料率相关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| 第21-26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静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| 第28-63页 |
·引言 | 第28页 |
·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试样制备 | 第28-30页 |
·试样原材料 | 第28页 |
·配合比设计 | 第28-29页 |
·试样制备工艺 | 第29-30页 |
·准静态压缩试验 | 第30-32页 |
·抗压强度试验 | 第32-35页 |
·准动态试验 | 第35页 |
·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冲击压缩试验 | 第35-59页 |
·SHPB实验装置原理 | 第36-39页 |
·Φ100 SHPB装置简介及试验技术 | 第39-40页 |
·试验结果 | 第40-42页 |
·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应变率临界值研究 | 第42-54页 |
·强度随应变率变化的临界值研究 | 第42-50页 |
·变形应变率临界值分析 | 第50-54页 |
·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韧度指数的研究 | 第54-59页 |
·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韧度指数的物理意义 | 第54-55页 |
·韧度指数与钢纤维含量的关系 | 第55-56页 |
·韧度指数与应变率之间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韧度指数与纤维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 | 第57-59页 |
·波形整形器(Pulse Shaper)对波形改造效果的数值模拟 | 第59-62页 |
·大尺寸压杆中应力波传播特性 | 第59页 |
·计算方案 | 第59-61页 |
·不同厚度Pulse Shaper对波形的影响 | 第61页 |
·不同直径Pulse Shaper对波形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三章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动态劈裂试验研究 | 第63-77页 |
·引言 | 第63页 |
·试样制作 | 第63页 |
·准静态试验 | 第63-65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63-64页 |
·试验概述和结果 | 第64-65页 |
·冲击劈裂试验 | 第65-68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65-66页 |
·试验概述及结果 | 第66-68页 |
·劈裂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8-72页 |
·动态劈裂强度增长因数与应变率的关系 | 第68-70页 |
·劈裂强度与钢纤维含量的关系 | 第70-71页 |
·试样宏观破坏现象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动态劈裂试验的能量耗散分析 | 第72-75页 |
·动态劈裂实验的能量耗散原理 | 第72-73页 |
·动态劈裂的能量耗散数据 | 第73-74页 |
·动态劈裂的试样能量耗散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75-77页 |
第四章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动态损伤“冻结”试验研究 | 第77-88页 |
·引言 | 第77页 |
·损伤度的定义及物理定义 | 第77-79页 |
·弹性模量定义损伤度 | 第78页 |
·波(声)速定义损伤度 | 第78页 |
·强度定义损伤度 | 第78-79页 |
·损伤“冻结”试验原理及技术 | 第79-83页 |
·损伤“冻结”试验目的及意义 | 第79-80页 |
·损伤“冻结”试验原理 | 第80-81页 |
·试样制作工艺 | 第81-82页 |
·试验概述 | 第82-83页 |
·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损伤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3-87页 |
·损伤度平均计算结果 | 第84-86页 |
·试验典型波形与静态应力—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五章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含损伤率型本构关系研究 | 第88-102页 |
·引言 | 第88页 |
·本构模型的建立 | 第88-91页 |
·损伤演化方程的确定 | 第91-96页 |
·钢纤维高强混凝土ZWT方程拟合与分析 | 第96-100页 |
·讨论 | 第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2-105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| 第102-104页 |
·单轴冲击压缩动态力学行为研究 | 第102-103页 |
·动态劈裂强度研究 | 第103页 |
·冲击损伤“冻结”实验和含损伤率型本构关系研究 | 第103-104页 |
·今后的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