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序言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钱会的概述 | 第13-21页 |
第一节 钱会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一、钱会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钱会的术语 | 第14页 |
第二节 钱会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一、摇会 | 第14页 |
二、标会 | 第14-15页 |
三、轮会 | 第15页 |
第三节 钱会的性质 | 第15-17页 |
一、消费借贷说 | 第15页 |
二、合伙说 | 第15-16页 |
三、无名合同说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钱会的产生条件 | 第17-21页 |
一、实行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 | 第18页 |
二、缺少面向普通百姓低息放贷的金融机构 | 第18-19页 |
三、儒家道德文化的熏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清朝徽州地区的会券 | 第21-28页 |
第一节 徽州地区钱会盛行的原因 | 第21-22页 |
一、徽州的地理环境促成“徽商”的盛行和资金需求的增加 | 第21页 |
二、徽州人具有极强的宗族观念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徽州地区能够发现大量民间私约的原因 | 第22-23页 |
一、徽商在经商过程中意识到契约的重要性 | 第22-23页 |
二、徽州地区流传有“敬惜字纸”的习惯 | 第23页 |
第三节 清朝徽州地区会券的格式 | 第23-28页 |
第三章 清朝钱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价值 | 第28-37页 |
第一节 清朝钱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| 第28-35页 |
一、钱会的参与者 | 第30-32页 |
二、钱会的会规 | 第32-33页 |
三、钱会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清朝钱会制度的社会价值 | 第35-37页 |
一、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具有资金调剂的作用 | 第35页 |
二、减轻高利贷盘剥的压力 | 第35-36页 |
三、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钱会制度在习惯法意义上的分析 | 第37-46页 |
第一节 习惯与习惯法 | 第37-39页 |
一、习惯的概念 | 第37-38页 |
二、习惯法的概念 | 第38页 |
三、习惯与习惯法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习惯在清朝的发展状况 | 第39-40页 |
第三节 清朝钱会的运行机制 | 第40-43页 |
一、钱会成员之间普遍存在亲属、朋友或者近邻的关系 | 第41页 |
二、会首在钱会运行过程中承担着特定的职责 | 第41页 |
三、采取特殊方式确定钱会会员使用会款的顺序 | 第41-42页 |
四、钱会特有的会款承担方式 | 第42页 |
五、钱会会首与会员的各取所需体现了“双赢”性质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清朝钱会的保障机制 | 第43-46页 |
一、儒家思想所培养的内在的敬畏之心 | 第43-44页 |
二、社会舆论的外在强制遵循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钱会的现状和台湾立法对大陆的启示 | 第46-51页 |
第一节 钱会在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概况 | 第46-48页 |
一、清朝灭亡后至新中国成立阶段 | 第46页 |
二、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阶段 | 第46-47页 |
三、改革开放以后阶段 | 第47-48页 |
第二节 台湾地区关于钱会的立法对大陆地区的借鉴 | 第48-51页 |
一、钱会面临的尴尬境地 | 第48-49页 |
二、台湾钱会立法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附录1 | 第54-56页 |
附录2 | 第56-58页 |
附录3 | 第58-60页 |
附录4 | 第60-61页 |
附录5 | 第61-62页 |
附录6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