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晚清商事立法中的《破产律》 | 第9-15页 |
第一节 破产制度和中国历史上的情况 | 第9-11页 |
一、破产制度的起源发展 | 第9页 |
二、中国古代无破产制度的原因 | 第9-10页 |
三、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及商情变化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《破产律》的诞生过程和主要内容 | 第11-15页 |
一、《破产律》的诞生过程 | 第11-12页 |
二、《破产律》的立法体例 | 第12-13页 |
三、《破产律》的主要内容概括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《破产律》存在的局限性和遭到的激烈批评 | 第15-19页 |
第一节 《破产律》遭到的激烈批评及其废止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《破产律》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6-19页 |
一、对债务人惩治不力,条款大多流于形式 | 第16-17页 |
二、完全脱离中国实际,确难施行 | 第17-18页 |
三、民事配套法律法规欠缺,法制土壤尚无养成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《破产律》在时代背景中的亮点 | 第19-26页 |
第一节 《破产律》所处的历史背景 | 第19页 |
第二节 《破产律》宝贵的本土化特征 | 第19-26页 |
一、《破产律》的本土化亮点 | 第19-20页 |
二、商会的强大权力 | 第20-22页 |
(一) 破产财产管理权 | 第21页 |
(二) 核查及盖章权 | 第21页 |
(三) 布告权 | 第21-22页 |
(四) 选任和决定权 | 第22页 |
三、地方官主导作用 | 第22-23页 |
四、公正董事选举主事 | 第23-24页 |
五、先进理论和概念的引进和融合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从《破产律》看晚清商事立法的社会法律环境 | 第26-37页 |
第一节 近代商事立法的历史必然性 | 第26-30页 |
一、晚清商事立法高潮迭起 | 第26-27页 |
二、晚清商事立法活动的几大重要力量 | 第27-30页 |
第二节 东西方法律思想的激烈碰撞 | 第30-32页 |
第三节 清政府的立法心态 | 第32-34页 |
第四节 传统的桎梏和执法的无力和偏差 | 第34-37页 |
第五章 《破产律》的废止及晚清商事立法的意义和启示 | 第37-43页 |
第一节 《破产律》在实践中的失败 | 第37-41页 |
一、《破产律》最终夭折 | 第37-38页 |
二、《破产律》引申而来的民间还债制度 | 第38-39页 |
三、《破产律》昙花一现的历史命运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《破产律》的意义和晚清商事立法的启示 | 第41-43页 |
一、《破产律》的法律移植意义 | 第41页 |
二、《破产律》的商法专业意义 | 第41-42页 |
三、《破产律》带来的启示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