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概述 | 第11-19页 |
第一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称谓确定 | 第11-13页 |
一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与股东代表诉讼 | 第11页 |
二、支持“股东派生诉讼”称谓的理由 | 第11-12页 |
三、支持“股东代表诉讼”称谓的理由 | 第12页 |
四、支持“股东代位诉讼”称谓的理由 | 第12-13页 |
五、“股东代表诉讼”与“股东双重代表诉讼”的称谓确定 | 第13页 |
第二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一、关于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各种定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对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各种定义的分析 | 第14页 |
三、本文对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四、股东三重代表诉讼及股东多重代表诉讼 | 第15页 |
第三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发展的沿革 | 第15-19页 |
一、关于股东双重代表诉讼起源的判例——“瑞恩诉列文沃斯”案 | 第16页 |
二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产生(1930 年之前) | 第16-17页 |
三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确立(1930 年至1950 年间) | 第17-18页 |
四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发展(1960 年以后)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8页 |
第一节 支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判例理论 | 第19-22页 |
一、双重受托人理论(Double Fiduciary Theory ) | 第19-20页 |
二、法人人格否认理论(Piercing Corporate Veil) | 第20-21页 |
三、共同支配理论(Common Control) | 第21页 |
四、代理理论(Agency Theory)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支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学说 | 第22-24页 |
一、修正的共同支配理论 | 第22页 |
二、特定履行理论(Specific Performance Theory) | 第22-23页 |
三、补偿和威慑功能理论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反对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理由 | 第24-26页 |
一、反对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一个判例—“安特迈耶诉瓦赫公司”案 | 第24页 |
二、理由一:其他救济手段的存在 | 第24-25页 |
三、理由二:违反同时持有股份原则 | 第25-26页 |
四、小结 | 第26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功能价值和法律特征 | 第28-38页 |
第一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提起权的性质 | 第28-30页 |
一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提起权是共益权 | 第28页 |
二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提起权是少数股东权 | 第28-29页 |
三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提起权兼具代表性和代位性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功能价值 | 第30-32页 |
一、股东代表诉讼的功能价值 | 第30页 |
二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功能价值之一——保护母公司股东的利益 | 第30-31页 |
三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功能价值之二——维护母子公司治理结构的均衡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法律特征 | 第32-35页 |
一、原告是母公司股东 | 第32-33页 |
二、被告是子公司或母公司之董事、监事、高管及实际控制人等 | 第33-34页 |
三、诉因是子公司遭受侵害而子公司和母公司均未向侵害人请求赔偿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与股东代表诉讼之比较分析 | 第35-38页 |
一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与股东代表诉讼的相同之处 | 第35-36页 |
二、股东双重代表诉讼与股东代表诉讼的不同之处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行使研究 | 第38-45页 |
第一节 同时持有股份原则与继续持有股份原则 | 第38-41页 |
一、同时持有股份原则 | 第38-39页 |
二、继续持有股份原则 | 第39-40页 |
三、对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的要求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适用条件及适用情形 | 第41-43页 |
一、适用条件——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要求 | 第41-42页 |
二、适用情形——管理层受信义务的违反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和诉讼费用担保 | 第43-45页 |
一、前置程序——穷尽内部救济手段 | 第43-44页 |
二、诉讼费用担保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构建之建议 | 第45-53页 |
第一节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之检讨 | 第45-46页 |
一、关于母子公司的规定 | 第45页 |
二、关于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关于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是否应引入我国立法的争论 | 第46-48页 |
一、各国立法概况 | 第46-47页 |
二、关于韩国公司法引进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两种不同态度 | 第47页 |
三、我国应采取司法解释的方式引入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设计 | 第48-53页 |
一、适用条件与适用情形 | 第48-49页 |
二、诉讼当事人 | 第49-50页 |
三、对起诉股东的特别要求 | 第50-51页 |
四、相关程序要求 | 第51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