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1 前言 | 第10-16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0-14页 |
| ·区域成矿学成为矿床学研究前沿 | 第10页 |
| ·造山型成矿模式在胶东遇到挑战 | 第10-11页 |
| ·胶东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| ·重塑中生代岩浆活动-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| 第14页 |
| ·解析区域金成矿过程热液蚀变-矿化作用 | 第14页 |
| ·探讨区域成矿系统动力学及矿化网络结构 | 第14页 |
| ·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| 第14-16页 |
| ·论文结构 | 第14-15页 |
| ·实物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| 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6-30页 |
| ·地层 | 第16-19页 |
| ·太古宇胶东群 | 第17页 |
| ·下元古界荆山群 | 第17-18页 |
| ·下元古界粉子山群 | 第18页 |
| ·上元古界蓬莱群 | 第18-19页 |
| ·中生界侏罗系 | 第19页 |
| ·中生界白垩系 | 第19页 |
| ·新生界 | 第19页 |
| ·岩浆岩 | 第19-26页 |
| ·侵入岩 | 第19-24页 |
| ·陆相火山岩 | 第24-25页 |
| ·铁镁质脉岩 | 第25-26页 |
| ·构造体系 | 第26-28页 |
| ·东西向构造 | 第27页 |
| ·北东向构造 | 第27页 |
| ·北北东向构造 | 第27页 |
| ·北西向构造 | 第27-28页 |
| ·大地构造演化 | 第28-30页 |
| ·太古宙-元古宙绿岩地体产生、形成——金矿源系统雏形 | 第29页 |
| ·古生代构造环境稳定——金成矿作用间歇 | 第29页 |
| ·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——构造成岩成矿 | 第29页 |
| ·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——后期构造破矿作用 | 第29-30页 |
| 3 区域中生代花岗岩与板块相互作用 | 第30-45页 |
| ·中生代岩浆岩概况 | 第30页 |
| ·花岗岩类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| 第30-41页 |
| ·晚三叠世花岗岩(230~200Ma) | 第30-32页 |
| ·晚侏罗世花岗岩(160~140Ma) | 第32-35页 |
| ·早白垩世中期花岗岩类(130~125Ma) | 第35-38页 |
| ·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类(120~100Ma) | 第38-41页 |
| ·中生代板块相互作用与金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| 第41-45页 |
| 4 矿田与矿床地质特征 | 第45-66页 |
| ·矿田地质特征 | 第45-55页 |
| ·矿田构造 | 第45-51页 |
| ·赋矿岩石建造 | 第51-55页 |
| ·矿床地质特征 | 第55-60页 |
| ·三山岛金矿床 | 第55-56页 |
| ·新立金矿床 | 第56-58页 |
| ·仓上金矿床 | 第58-60页 |
| ·蚀变带地质特征 | 第60-66页 |
| ·蚀变类型及分带 | 第60-64页 |
| ·蚀变-矿化作用时序 | 第64-66页 |
| 5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| 第66-115页 |
| ·样品采集 | 第66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| 第66-67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| 第67-76页 |
| ·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| 第68-70页 |
| ·不同地质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| 第70-73页 |
| ·包裹体物理参数估算 | 第73-76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爆裂测温 | 第76-81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| 第81-92页 |
| ·激光拉曼探针原位分析 | 第81-83页 |
| ·群体质谱-色谱气液相成分 | 第83-89页 |
| ·成矿流体pH、Eh、fO_2 估算与金沉淀机理 | 第89-92页 |
| ·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 | 第92-99页 |
| ·石英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特征 | 第93-94页 |
| ·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特征 | 第94-95页 |
| ·共生石英-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稀土特征对比 | 第95-97页 |
| ·成矿流体稀土元素特征 | 第97-99页 |
| ·成矿流体稳定同位素 | 第99-113页 |
| ·硫同位素 | 第99-103页 |
| ·氢氧同位素 | 第103-111页 |
| ·碳同位素 | 第111-113页 |
| ·成矿流体研究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| 6 热液蚀变地球化学 | 第115-139页 |
| ·蚀变过程元素迁移 | 第115-130页 |
| ·主量元素 | 第115-120页 |
| ·微量元素 | 第120-124页 |
| ·稀土元素 | 第124-130页 |
| ·成矿元素富集规律 | 第130-134页 |
| ·成矿元素聚类分析 | 第130-131页 |
| ·成矿元素分布 | 第131-134页 |
| ·成矿元素分形分布特征 | 第134-137页 |
| ·小结 | 第137-139页 |
| 7 断层泥矿物成分与粒度分布及地质意义 | 第139-152页 |
| ·断层泥研究概述 | 第139-143页 |
| ·断层泥厚度 | 第139页 |
| ·断层泥粒度分布 | 第139-141页 |
| ·断层泥矿物组成 | 第141页 |
| ·断层泥石英颗粒微形貌特征 | 第141-142页 |
| ·断层泥定年与断裂活动多期性 | 第142-143页 |
| ·三山岛-仓上断裂带断层泥基本特征 | 第143页 |
| ·断层泥矿物组成XRD 分析 | 第143-145页 |
| ·断层泥激光粒度分布 | 第145-147页 |
| ·断层泥粒度分形特征 | 第147-150页 |
| ·断层泥与金成矿关系探讨 | 第150-152页 |
| 8 区域金成矿系统初探 | 第152-162页 |
| ·成矿系统概述 | 第152-153页 |
| ·成矿系统要素 | 第153-157页 |
| ·成矿物质 | 第153-155页 |
| ·成矿流体 | 第155页 |
| ·成矿能量 | 第155-156页 |
| ·成矿流体通道 | 第156-157页 |
| ·矿石堆积场地 | 第157页 |
| ·成矿系统动力学过程 | 第157-159页 |
| ·成矿作用的发生 | 第158页 |
| ·成矿作用的持续 | 第158-159页 |
| ·成矿作用的结束 | 第159页 |
| ·成矿系统的产物:矿化网络结构 | 第159-160页 |
| ·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 | 第160-162页 |
| 9 主要结论 | 第162-164页 |
| 致谢 | 第164-1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6-176页 |
| 附录 | 第176-196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1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