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比吸收率研究在实际中的意义 | 第15页 |
| ·本文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电磁辐射暴露标准和SAR | 第17-24页 |
| ·比吸收率(SAR)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| ·电磁辐射暴露和SAR 的限制 | 第18-21页 |
| ·我国电磁辐射暴露标准情况 | 第21-22页 |
| ·手持无线通信设备SAR 值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3章 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 | 第24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24页 |
| ·时域有限差分法 | 第24-28页 |
| ·标量Maxwell 方程 | 第25-26页 |
| ·FDTD 迭代方程 | 第26-28页 |
| ·FDTD 数值理论 | 第28-31页 |
| ·数值色散问题与空间步长 | 第28-29页 |
| ·数值稳定性与时间步长 | 第29-31页 |
| ·边界条件 | 第31-41页 |
| ·Mur 吸收边界条件 | 第32-35页 |
| ·PML 吸收边界条件 | 第35-41页 |
| ·HFSS 仿真软件 | 第41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4章 基于FDTD 单极天线辐射特性的分析 | 第43-62页 |
| ·引言 | 第43页 |
| ·天线的近场分析 | 第43-47页 |
| ·FDTD 设置 | 第45-46页 |
| ·FDTD 仿真结果 | 第46-47页 |
| ·近场-远场变换理论 | 第47-52页 |
| ·辐射场的计算 | 第47-49页 |
| ·辐射矢量 | 第49-51页 |
| ·等效性原理 | 第51-52页 |
| ·近场-远场变换FDTD 算法 | 第52-56页 |
| ·天线的远场分析 | 第56-61页 |
| ·FDTD 网格的建立 | 第58-60页 |
| ·近场-远场处理 | 第60-61页 |
| ·数值结果 | 第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5章 单极天线近场辐射SAR 仿真分析 | 第62-73页 |
| ·引言 | 第62页 |
| ·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| 第62-64页 |
| ·仿真模型及仿真参数设置 | 第64-66页 |
| ·利用FDTD 计算人体头部的场强和SAR 的步骤 | 第66-69页 |
| ·网格剖分 | 第66页 |
| ·时间步数和时间步长 | 第66-67页 |
| ·激励源的设置 | 第67页 |
| ·吸收边界条件 | 第67-68页 |
| ·计算场强和SAR | 第68-69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9-71页 |
| ·仿真结论 | 第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| 结论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0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