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26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株的筛选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表面张力筛选法 | 第10页 |
·血平板筛选法 | 第10-11页 |
·油平板筛选法 | 第11页 |
·排油性能筛选法 | 第11页 |
·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筛选法 | 第11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特性 | 第11-14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| 第11-13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| 第13-14页 |
·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来源 | 第14-15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评价参数 | 第15-16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及结构分析方法 | 第16-21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析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不同因素对生物表面活性产生菌株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碳源对生物表面活性产生菌株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氮源对生物表面活性产生菌株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其它因素对生物表面活性产生菌株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 | 第22-24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展望 | 第24-26页 |
2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| 第26-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4页 |
·主要材料与试剂 | 第26-2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8-3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8页 |
·菌株筛选纯化结果分析 | 第34页 |
·菌株 BS01 产表面活性剂能力测定结果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菌株 BS01 生长曲线绘制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菌株 BS01 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 | 第40-53页 |
·材料方法 | 第40-44页 |
·主要材料与试剂 | 第40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0-4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1-4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2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离纯化结果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薄层层析法结果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光谱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不同因素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影响结果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带电性检测结果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4 菌株 BS01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| 第53-65页 |
·材料方法 | 第53-56页 |
·主要材料与试剂 | 第53-54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5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4-5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4页 |
·菌株 BS01 适宜培养基结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菌株 BS01 适宜培养条件结果分析 | 第57-60页 |
·响应面法优化菌株BS01 发酵培养条件结果分析 | 第60-64页 |
·小结 | 第64-65页 |
5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抑菌应用研究 | 第65-72页 |
·材料方法 | 第65-68页 |
·主要材料与试剂 | 第65-6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6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66-6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8-71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抑菌活性测定结果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温度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抑菌效果测定结果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pH 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抑菌效果测定结果分析 | 第70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抗菌谱的测定结果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梨防腐效果分析 | 第71页 |
·小结 | 第71-72页 |
6 结论 | 第72-75页 |
·本试验已经解决的问题 | 第73-74页 |
·本试验尚未解决的问题 | 第74页 |
·本论文创新点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附录 | 第80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