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树种论文--阔叶乔木论文--木麻黄论文

短枝木麻黄小枝单宁形成的环境效应

中文摘要第1-6页
英文摘要第6-16页
第一章 前言第16-37页
   ·植物单宁在生态学中的研究进展第16-25页
     ·植物单宁的分布第16页
     ·植物单宁的生态功能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·分解第17页
       ·单宁的生物降解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·蛋白质—单宁复合体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·单宁和非蛋白质物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·微生物种群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酶抑制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硝化作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氮的固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影响植物单 形成的环境因素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·养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·水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CO_2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光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温度第24页
       ·环境污染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生物因素第25页
   ·单宁形成的假说第25-33页
     ·最佳防御假说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资源有效性假说第26-28页
     ·碳氮平衡假说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生长分化平衡假说第29-31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竞争模型第31页
     ·光破坏假说第31-33页
   ·木麻黄研究概况第33-35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-37页
第二章 海岸梯度对短枝木麻黄小枝单宁含量及养分的效应第37-48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7-39页
     ·试验地概况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第38页
     ·化学分析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3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 ·总酚含量的变化第39页
     ·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第39-41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结合能力的变化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氮磷含量的变化第42-43页
   ·讨论第43-48页
第三章 短枝木麻黄小枝单宁含量的季节动态第48-56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·试验地概况第48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第48页
     ·化学分析方法第48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·总酚含量的季节动态第49页
     ·缩合单宁含量的季节动态第49-50页
     ·蛋白质结合能力的季节动态第50-51页
     ·氮含量的季节动态第51-52页
   ·讨论第52-56页
第四章 氮肥和磷肥对短枝木麻黄幼苗小枝单宁形成的影响第56-69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56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·化学分析方法第57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5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7-63页
     ·总酚含量的变化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第58页
     ·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第58-61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氮磷含量的变化第62-63页
     ·TP:N与ECT:N的变化第63页
   ·讨论第63-69页
第五章 氮肥、磷肥和pH值对短枝木麻黄幼苗小枝单宁形成的影响第69-8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69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·化学分析方法第70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7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70-77页
     ·总酚含量的变化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第71-73页
     ·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第73-74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第74-75页
     ·氮磷含量的变化第75-76页
     ·TP:N与ECT:N的变化第76-77页
   ·讨论第77-82页
第六章 氮肥、磷肥和干旱胁迫对短枝木麻黄幼苗小枝单宁形成的影响第82-96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82-83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82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·化学分析方法第83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83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83-90页
     ·总酚含量的变化第83-85页
     ·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第85-86页
     ·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第86-87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第87页
     ·氮磷含量的变化第87-88页
     ·TP:N与ECT:N的变化第88-90页
   ·讨论第90-96页
第七章 结论与展望第96-98页
   ·结论第96-97页
   ·展望第97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23页
附录第123-124页
致谢第124-125页

论文共1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真鲷肌肉中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
下一篇:全日潮海区红树林造林关键技术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