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6页 |
(一) 研究之缘起 | 第10-13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(三)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5-16页 |
二、突发性灾害与慈善救济的概念综述 | 第16-26页 |
(一) 突发性灾害的范围界定和特点 | 第16-19页 |
1、突发性灾害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2、突发性灾害的基本特点 | 第17-19页 |
(二) 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的伦理原则及特点 | 第19-26页 |
1、慈善救济的概念及本质 | 第20-22页 |
2、突发性灾害的慈善救济与一般慈善救济的区别 | 第22-23页 |
3、突发性灾害慈善救济的伦理种类和原则 | 第23-26页 |
三、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的伦理意义 | 第26-35页 |
(一) 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的人文价值 | 第26-29页 |
1、突发性灾害的慈善救济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| 第26-27页 |
2、突发性灾害中的慈善救济体现奉献精神 | 第27-29页 |
(二) 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的伦理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 | 第29-35页 |
1、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 | 第29-30页 |
2、慈善救济的伦理精神丰富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 | 第30-35页 |
四、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35-55页 |
(一) 慈善救济中的道德失范行为 | 第35-40页 |
1、企业捐赠的道德失范行为 | 第35-38页 |
2、社会组织的道德失范行为 | 第38-40页 |
(二) 慈善救济中的非自愿性捐赠 | 第40-41页 |
(三) 灾害伦理文化的缺失 | 第41-48页 |
1、全社会慈善救济意识的缺乏 | 第41-43页 |
2、对慈善组织的认识程度不够 | 第43页 |
3、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 | 第43-45页 |
4、对灾害伦理和灾害文化的研究不够 | 第45-46页 |
5、缺乏宽容的舆论环境 | 第46-48页 |
(四) 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长期性道德关注的中断 | 第48-55页 |
1、灾害破坏的严重性 | 第48-50页 |
2、灾后重建的长期性 | 第50-52页 |
3、灾后心理损害和伦理创伤恢复的长期性 | 第52-55页 |
五、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的伦理对策展望 | 第55-70页 |
(一) 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救济意识 | 第55-58页 |
1、提高突发性灾害的防范意识,加强灾情教育 | 第55-56页 |
2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,培养慈善救济意识 | 第56-57页 |
3、构建适应新形式的赈灾慈善伦理文化 | 第57-58页 |
(二) 重视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的长期性道德关注 | 第58-63页 |
1、灾后救济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坚持以受灾人为中心的道德原则 | 第59页 |
2、重视灾害后期的伦理和心理抚慰 | 第59-62页 |
3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| 第62-63页 |
(三) 大力提倡突发性灾害中慈善救济的志愿者精神 | 第63-66页 |
1、慈善救济中志愿精神的定义与内涵 | 第63-64页 |
2、志愿精神对于个人的意义 | 第64-65页 |
3、志愿精神对于社会的意义 | 第65-66页 |
(四) 转变观念、积极引导,构建慈善救济的长效机制 | 第66-70页 |
1、推进慈善事业的民营化,即非政府化 | 第67页 |
2、推进慈善事业的法制化 | 第67-68页 |
3、推进慈善事业的专业化 | 第68-69页 |
4、推进慈善事业的普及化 | 第69-70页 |
结束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情况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