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小麦论文

小麦K型恢复系恢复基因近等位基因系的构建及其效应分析

致谢第1-8页
摘要第8-9页
1 文献综述第9-19页
   ·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第9-11页
     ·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第9页
     ·核基因雄性不育第9-10页
     ·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第10页
     ·化学诱导雄性不育第10-11页
   ·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机理的研究第11-14页
     ·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·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·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·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·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第12-14页
   ·小麦K 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第14-17页
     ·小麦K 型雄性不育系的来源第14-15页
     ·K 型细胞质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第15页
     ·小麦K 型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第15页
     ·小麦K 型不育系的易恢性及育性恢复的稳定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·K 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的研究第16页
     ·小麦K 型雄性不育系目前存在问题第16-17页
   ·分子标记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第17-19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的特点、类型及应用第17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特点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小麦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第18-19页
2 引言第19-20页
3 材料与方法第20-25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20-21页
   ·近等基因系构建过程第21-22页
   ·SSR 标记分析第22-25页
     ·DNA 的提取及纯化第22-23页
     ·BSA 法建池第23页
     ·SSR 法分析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·SSR 引物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PCR 反应体系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PCR 反应程序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第24-25页
   ·田间调查和育性统计第25页
4 结果与分析第25-35页
   ·近等基因系各世代恢复基因的分离情况第25-34页
     ·BC_1F_1各中选单株的恢复度表现和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情况第25-26页
     ·BC_2F_1各株系恢复基因的分离情况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·BC_2F_1各株系的育性分离分离情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·BC_2F_1各株系分子标记情况第27-28页
     ·BC_3F_1各株系恢复基因的分离情况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·BC_3’F_1各株系的育性分离情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BC_3F_1各株系分子标记情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·BC_4F_1各株系恢复基因的分离情况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·BC_4’F_1各株系的育性分离情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BC_4F_1各株系分子标记情况第31-34页
   ·近等基因系不同世代恢复基因的效应分析第34-35页
5 结论与讨论第35-39页
   ·小麦K 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基因及其近等基因系的构建第35-36页
   ·关于近等基因系的构建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前景选择第36页
     ·背景选择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群体大小第37页
     ·遗传累赘的剔除第37页
   ·高恢复力的恢复系的选育及今后工作的展望第37-39页
参考文献第39-43页
ABSTRACT第43-44页

论文共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的检测
下一篇:小麦α-淀粉酶活性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遗传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