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1页 |
·选题的根据 | 第7-9页 |
·选题的社会根据 | 第7-8页 |
·理论根据 | 第8-9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9页 |
·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9-11页 |
第2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回顾 | 第11-13页 |
第3章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描述 | 第13-21页 |
·男女不平等 | 第13-16页 |
·录用性别比的不平等 | 第14页 |
·录用条件的不平等 | 第14页 |
·待遇的不平等 | 第14页 |
·薪水的不平等 | 第14-15页 |
·婚姻状况的不平等 | 第15页 |
·生命权利的不平等 | 第15-16页 |
·女大学生就业难 | 第16-21页 |
·做白领难 | 第16-17页 |
·进国企难 | 第17-18页 |
·专业对口难 | 第18-19页 |
·进大城市难 | 第19页 |
·做高管难 | 第19-20页 |
·稳定难 | 第20-21页 |
第4章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历史背景分析 | 第21-28页 |
·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生就业状态数据 | 第21-22页 |
·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变化及就业形式 | 第22-26页 |
·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必然效应 | 第22-23页 |
·女大学生自身劳动价值的比较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心理的特征性 | 第24-25页 |
·体能的弱势化 | 第25页 |
·社会的传统性 | 第25-26页 |
·西方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了解 | 第26-28页 |
第5章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根源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社会观念因素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·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导致的就业难 | 第29-30页 |
·终身化的就业意识与动态的社会需求不统一导致的就业难 | 第30-31页 |
·社会历史的痕迹导致的就业难 | 第31页 |
·社会结构因素导致的就业难 | 第31-34页 |
·高等教育中的滞后因素导致的就业难 | 第34-36页 |
·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 | 第34页 |
·高等教育的产品规格与社会需求的不对接 | 第34-36页 |
第6章 大学生就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危害性 | 第36-40页 |
·影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·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| 第37页 |
·影响中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 | 第37页 |
·影响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| 第37-38页 |
·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公平性原则 | 第38-40页 |
结束语 | 第40-41页 |
注释 | 第41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46-47页 |
ABSTRACT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