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民生的内涵与伦理价值以及关注和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| 第9-18页 |
(一) 对"民生"一词的理解及其内涵的演变 | 第9-13页 |
1.我国古代及近现代对民生问题的解读 | 第9页 |
2.西方对民生的理解 | 第9-10页 |
3.中国共产党对民生一词阐释的历史变化 | 第10-13页 |
(二) 民生为本的伦理价值 | 第13-15页 |
1.关注民生是中国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2.民生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道德现实问题 | 第14页 |
3.应该重视民生伦理的论证、评价和深入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三) 关注和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关注和改善民生,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| 第15-16页 |
2.关注和改善民生,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动力 | 第16页 |
3.关注和改善民生,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| 第16页 |
4.关注和改善民生,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| 第16-17页 |
5.关注和改善民生,是坚持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| 第17-18页 |
二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因、现状及其民生问题分析 | 第18-29页 |
(一)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因 | 第18页 |
(二)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发展水平 | 第19页 |
2.产业结构演进 | 第19-20页 |
3.对外开放程度 | 第20-21页 |
(三) 以长春为例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民生问题分析 | 第21-29页 |
1.居民收入情况 | 第21-22页 |
2.就业情况 | 第22-23页 |
3.社会保障情况 | 第23-24页 |
4.住房情况 | 第24-25页 |
5.环境情况 | 第25页 |
6.交通情况 | 第25-26页 |
7.教育情况 | 第26-27页 |
8.疗卫生情况 | 第27-28页 |
9.社会治安情况 | 第28-29页 |
三、老工业基地民生问题解决的途径 | 第29-38页 |
(一)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树立起民生导向 | 第29-30页 |
1.把发展与惠民统一起来 | 第29-30页 |
2.把发展与确保群众生存安全一起来。 | 第30页 |
3.把实现群众物质利益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统一起来 | 第30页 |
(二) 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性建设 | 第30-31页 |
1.领导干部民生考评机制 | 第30页 |
2.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| 第30-31页 |
3.服务民生的运行机制 | 第31页 |
4.民众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 | 第31页 |
(三) 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探索民生问题的解决的具体途径 | 第31-38页 |
1.群众的生存需要,构筑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 | 第32-35页 |
2.着眼群众的发展需要,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 | 第35-36页 |
3.着眼满足群众的安全需要,确保社会整体的安定有序 | 第36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后记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