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5页 |
·植食性昆虫的食性 | 第17-21页 |
·植食性昆虫的食性 | 第18页 |
·昆虫食性与植物化学 | 第18-20页 |
·昆虫食性与味觉感受系统 | 第20-21页 |
·家蚕的食性 | 第21-22页 |
·家蚕的食性 | 第21页 |
·家蚕食性与植物生理生化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家蚕食性研究在生产上的应用 | 第22页 |
·家蚕食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展望 | 第22页 |
·鳞翅目昆虫幼虫化学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| 第22-25页 |
·嗅觉感受器 | 第22-24页 |
·味觉感受器 | 第24-25页 |
·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神经网络 | 第25-28页 |
·嗅觉神经网络 | 第25-26页 |
·味觉神经网络 | 第26-28页 |
·昆虫化学感受受体蛋白及可溶性蛋白基因家族 | 第28-35页 |
·气味结合蛋白 | 第30-31页 |
·化学感受蛋白 | 第31页 |
·感受神经膜蛋白 | 第31-32页 |
·化学感受受体 | 第32-35页 |
第二章 引言 | 第35-3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3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5-36页 |
·家蚕食性分子基础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 | 第35页 |
·家蚕食性研究与蚕丝产业 | 第35-36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研究与农业害虫防治 | 第36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6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6-39页 |
第三章 家蚕觅食及取食行为分析 | 第39-5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2页 |
·材料及仪器设备 | 第39页 |
·方法 | 第39-4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8页 |
·竞争实验中非宿主植物与宿主植物对家蚕幼虫的引诱作用 | 第42-45页 |
·双向竞争实验中青蒿与桑叶对蚁蚕的引诱作用 | 第45-46页 |
·蚁蚕的取食行为 | 第46-48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48-51页 |
·嗅觉感受系统在家蚕幼虫识别宿主植物过程中的作用 | 第48-49页 |
·味觉感受系统对家蚕食物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| 第49-50页 |
·影响家蚕食性形成的其他因素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寡食性家蚕与广食性棉铃虫对苦味物质敏感性差异的比较 | 第51-5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·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51-52页 |
·方法与步骤 | 第52-5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食物中苦味物质抑制家蚕和棉铃虫幼虫取食行为 | 第53-54页 |
·家蚕与棉铃虫对含有苦味物质的食物的初始反应 | 第54-55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55-57页 |
·苦味物质可抑制昆虫取食行为 | 第55-56页 |
·与家蚕相比,棉铃虫对咖啡因的敏感性更强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寡食性家蚕与广食性棉铃虫味觉感受器形态学及味觉电生理研究 | 第57-7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7-6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7页 |
·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57-58页 |
·味觉感受器形态学实验方法 | 第58页 |
·味觉电生理实验方法 | 第58-6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7页 |
·味觉感受器在下颚瘤状体上的形态学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味觉感受器内神经细胞对味觉刺激物的识别谱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味觉感受器内神经细胞对味觉刺激物的浓度依赖反应 | 第62-65页 |
·家蚕栓锥形感受器内单个味觉神经细胞电生理反应 | 第65-67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67-71页 |
·昆虫对糖类等取食刺激物的识别 | 第67-68页 |
·昆虫对苦味物质等取食抑制(忌避)物的识别 | 第68页 |
·昆虫味觉敏感性与昆虫食性的关系 | 第68-71页 |
第六章 家蚕味觉受体基因家族的鉴定 | 第71-7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1-72页 |
·数据库和基因组序列 | 第71页 |
·分析的工具软件 | 第71-72页 |
·方法与步骤 | 第7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7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基因的鉴定和系统发生分析 | 第72-74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基因系统发生分析 | 第74-76页 |
·家蚕化学感受受体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| 第76-77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77-79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基因家族的鉴定 | 第77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基因扩张 | 第77-79页 |
第七章 家蚕糖受体蛋白BmGr8体外功能研究 | 第79-9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9-87页 |
·材料 | 第79-80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80页 |
·试剂的配制 | 第80-8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7-90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BmGr8基因的克隆、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87页 |
·味觉受体蛋白BmGr8对待测的糖类物质的识别 | 第87-89页 |
·味觉受体蛋白BmGr8对肌醇的识别及浓度依赖反应 | 第89-90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90-93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蛋白BmGr8不识别植物中的糖类成分 | 第90-91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蛋白BmGr8特异识别植物中的myo-肌醇 | 第91-93页 |
第八章 家蚕糖受体BmGr8及苦味受体BmGr53拓扑结构研究 | 第93-11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93-105页 |
·材料 | 第93-94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94-95页 |
·数据库和基因序列 | 第95页 |
·分析的工具软件 | 第95页 |
·试剂的配制 | 第95-9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7-10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05-113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基因的拓扑结构预测 | 第105-107页 |
·MYC-epitope标签不影响味觉受体蛋白BmGr8功能 | 第107-109页 |
·免疫荧光实验检测BmGr8、BmGr53拓扑结构 | 第109-110页 |
·β-半乳糖苷酶融合技术验证味觉受体N-末端插入方向 | 第110-113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113-115页 |
·家蚕味觉受体蛋白具有胞内N-末端和胞外C-末端 | 第113-114页 |
·昆虫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不属于GPCR家族 | 第114-115页 |
第九章 综合与结论 | 第115-119页 |
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5页 |
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研课题 | 第13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9页 |
附录 | 第139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