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第二章 基金会定义 | 第12-19页 |
·概念 | 第12-13页 |
·联邦税法对基金会的界定 | 第12页 |
·美国基金会中心对基金会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·中国大陆对基金会的定义 | 第13页 |
·分类 | 第13-14页 |
·特征 | 第14-15页 |
·基金会理论渊源 | 第15-19页 |
·慈善思想 | 第15-16页 |
·志愿精神 | 第16-17页 |
·政府失灵论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香港基金会的现状及其社会救助功能 | 第19-24页 |
·香港基金会的发展历史 | 第19-20页 |
·香港基金会的现状 | 第20-22页 |
·基金会管理和管理层的职责 | 第20页 |
·基金会的资金筹集 | 第20-21页 |
·基金会的资金使用 | 第21页 |
·基金会的监督 | 第21-22页 |
·香港基金会的社会救助功能及其体现 | 第22-24页 |
·社会救助的主体多元化 | 第22页 |
·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多样化 | 第22-23页 |
·基金会的物资救助与提供救助服务紧密相连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我国大陆基金会参与社会救助的现状 | 第24-32页 |
·大陆基金会发展概况及对社会救助的作用 | 第24-25页 |
·制约大陆基金会发挥作用的因素 | 第25-32页 |
·基金会发展的法制环境不健全 | 第26-27页 |
·基金会的管理存在混乱 | 第27-28页 |
·基金会公信力不高,无法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 | 第28-29页 |
·基金会的筹款能力较弱 | 第29-30页 |
·基金会人才匮乏 | 第30-32页 |
第五章 香港基金会的社会救助功能对大陆的启示 | 第32-38页 |
·构建有利于基金会发展的法制环境 | 第32-35页 |
·注重救助服务的提供 | 第35-36页 |
·完善监督机制 | 第36页 |
·拓宽资金来源渠道,注重全民参与性 | 第36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