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32页 |
·生物传感器 | 第9-10页 |
·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| 第9-10页 |
·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| 第10页 |
·生物传感器的评价 | 第10页 |
·酶传感器 | 第10-16页 |
·酶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| 第10-11页 |
·酶的种类与特点 | 第11-12页 |
·酶促反应动力学 | 第12-14页 |
·酶的固定化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酶的固定化材料 | 第15-16页 |
·介孔材料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| 第16-29页 |
·介孔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介孔材料的特点和改性 | 第17-18页 |
·介孔材料的合成过程及形成机理 | 第18-19页 |
·介孔材料的结构转变因素及宏观形貌控制 | 第19-20页 |
·介孔材料固定酶电极的研究 | 第20-23页 |
·有序介孔碳材料的进展 | 第23-29页 |
·漆酶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| 第29-31页 |
·漆酶概述 | 第29页 |
·漆酶催化反应的机理 | 第29-30页 |
·漆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| 第30-31页 |
·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掺杂氮原子的有序介孔碳的合成与表征 | 第32-49页 |
·引言 | 第32-33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3-37页 |
·实验原料及仪器 | 第33-34页 |
·掺杂氮原子的有序介孔碳的合成 | 第34-35页 |
·N-OMC的酸化处理 | 第35页 |
·电极的预处理 | 第35-36页 |
·N-OMC修饰金电极的制备 | 第36页 |
·掺杂氮原子的有序介孔碳的表征 | 第36-3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8页 |
·N-OMC的低温N2吸附-脱附表征 | 第37-38页 |
·XRD测试 | 第38-40页 |
·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40页 |
·能量散射光谱表征 | 第40-41页 |
·红外表征 | 第41-42页 |
·紫外表征 | 第42-43页 |
·N-OMC修饰Au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| 第43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掺杂氮原子的有序介孔碳构建漆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| 第49-65页 |
·引言 | 第4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9-52页 |
·实验原料及仪器 | 第49-51页 |
·电极的预处理 | 第51页 |
·N-OMC固定化漆酶 | 第51页 |
·漆酶电极的制备 | 第51页 |
·N-OMC负载漆酶前后的形貌分析 | 第51页 |
·紫外-可见光谱测试 | 第51页 |
·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| 第51-5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64页 |
·N-OMC负载漆酶前后的形貌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紫外-可见光谱的表征 | 第53页 |
·N-OMC固定化Lac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 | 第53-55页 |
·N-OMC+Lac/Au电极的循环伏安研究 | 第55-58页 |
·漆酶电极的计时电流响应及表观米氏常数的测定 | 第58-61页 |
·漆酶电极的实验参数的优化 | 第61-64页 |
·漆酶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| 第64页 |
·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 聚苯胺改性有序介孔碳及其在漆酶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 | 第65-86页 |
·引言 | 第65-6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6-70页 |
·实验原料及仪器 | 第66-67页 |
·有序介孔碳(EOMC)的制备及处理 | 第67-68页 |
·电极的预处理 | 第68页 |
·EOMC修饰金电极的制备 | 第68页 |
·苯胺的蒸馏 | 第68页 |
·聚苯胺改性有序介孔碳的制备 | 第68-69页 |
·聚苯胺改性有序介孔碳固定化漆酶 | 第69页 |
·漆酶电极的制备 | 第69页 |
·聚苯胺改性有序介孔碳材料的表征 | 第69-7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0-85页 |
·EOMC的红外表征 | 第70-71页 |
·EOMC的结构表征 | 第71页 |
·EOMC/PAn的形貌表征 | 第71-72页 |
·紫外-可见光谱分析 | 第72-74页 |
·XRD表征 | 第74-75页 |
·聚苯胺改性有序介孔碳修饰Au电极的电化学研究 | 第75-79页 |
·漆酶电极的循环伏安研究 | 第79-82页 |
·漆酶电极的计时电流响应曲线及表观米氏常数的测定 | 第82-85页 |
·漆酶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 | 第85页 |
·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五章 全文结论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5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