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1. 导论 | 第7-12页 |
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7-8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8-10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8-9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思路、方法及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1-12页 |
2. 理论基础 | 第12-21页 |
·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 | 第12页 |
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 | 第12-13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与劳务输出产业化 | 第13页 |
·研究所涉及的理论 | 第13-21页 |
·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| 第13-15页 |
·人口迁移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劳动力转移理论 | 第16-18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公共产品理论 | 第19-21页 |
3. 农村劳务输出产业的经济分析 | 第21-35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的内涵 | 第21-23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的含义 | 第21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存在的基本条件 | 第21-22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的构成 | 第23-28页 |
·产业主体的构成 | 第23-26页 |
·围绕产业主体提供相关服务企业、组织的构成 | 第26-28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的组织与管理 | 第28-31页 |
·政府管理在劳务输出产业化中的引导作用 | 第28-29页 |
·“企业”组织管理在劳务输出产业化中的关键作用 | 第29-30页 |
·农民“自组织”及其他组织在劳务输出产业化中的补充作用 | 第30-31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| 第31-35页 |
·流动费用为零时,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| 第31-32页 |
·流动费用不为零时,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| 第32-33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对输出地、输入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4. 四川省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| 第35-49页 |
·四川省农村劳务输出现状 | 第35-36页 |
·四川省农村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历程 | 第36-37页 |
·萌芽阶段1978-1983 年 | 第36页 |
·产生阶段1984-1991 年 | 第36页 |
·发展阶段1992-2000 年 | 第36-37页 |
·逐步成熟阶段2001 年至今 | 第37页 |
·四川省劳务输出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正面影响 | 第37-42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提高劳动力个人收入和人力资本 | 第37-39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,缓解就业压力 | 第39-41页 |
·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,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| 第41页 |
·劳务输出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| 第41-42页 |
·四川省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| 第42-49页 |
·劳动力大量输出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| 第45-46页 |
·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劳动力结构失衡的制约 | 第46-47页 |
·年老体残劳动力回流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| 第47-49页 |
5. 四川省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四川省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9-51页 |
·要素市场发育不全,难以保证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| 第49页 |
·制度供给不足,农村劳务输出受到双重阻碍 | 第49页 |
·农村劳务输出机制不健全,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受限 | 第49-50页 |
·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内组织程度偏低,影响输出效果 | 第50页 |
·农村高素质人才缺乏,制约劳务输出产业发展 | 第50-51页 |
·四川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| 第51-57页 |
·发展思路 | 第51-53页 |
·发展原则 | 第53-54页 |
·发展对策 | 第54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