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8页 |
·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的国际背景 | 第10页 |
·选题的国内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选题的目的 | 第11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 | 第15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扩张的依据 | 第15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 | 第15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中的适格被告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·综合分析法 | 第16页 |
·比较分析法 | 第16页 |
·目的分析法 | 第16页 |
·成本效益分析法 | 第16页 |
·实证分析法 | 第16页 |
·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·探讨非政府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作用 | 第16-17页 |
·重新审视环境公益诉讼的被告范围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环境公益诉讼概述 | 第18-24页 |
·公益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 | 第18-19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预防性 | 第19页 |
·公益性 | 第19页 |
·原告的广泛性 | 第19页 |
·以不法行为的存在为前提 | 第19-20页 |
·侵害结果的不确定性 | 第20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·环境权理论的兴起 | 第20页 |
·社会法理基础 | 第20-21页 |
·诉权理论的新发展 | 第21页 |
·公共产品理论 | 第21页 |
·“物物相关”律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 | 第22-24页 |
·体现环境民主 | 第22页 |
·强化对环境公益的保护 | 第22页 |
·节约司法资源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适格原告 | 第24-39页 |
·对现行诉讼法中原告资格理论的反思 | 第24-25页 |
·现行诉讼法的原告资格理论——“直接利害关系”理论 | 第24页 |
·“直接利害关系”理论的缺陷 | 第24-25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中诉权扩大的依据 | 第25-29页 |
·诉权扩大的理论依据 | 第25-27页 |
·诉权扩大的现实依据 | 第27-29页 |
·对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议 | 第29-31页 |
·对“直接利害关系”理论进行扩大解释 | 第29-30页 |
·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 | 第30-31页 |
·我国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的范围 | 第31-34页 |
·直接利害关系人 | 第31页 |
·社会一般公众 | 第31-32页 |
·社会团体 | 第32页 |
·特定的国家机关——检察机关 | 第32-34页 |
·对自然物和后代人是否享有诉权的思考 | 第34-39页 |
·关于自然物是否享有诉权的思考 | 第34-37页 |
·关于后代人是否享有诉权的思考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若干思考 | 第39-50页 |
·非政府环保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原因 | 第39-40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的公益性质 | 第39页 |
·环境诉讼的高成本性和高技术性 | 第39-40页 |
·非政府环保组织的高度发达性和社会普遍认同性 | 第40页 |
·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意义 | 第40-41页 |
·改善环境立法与执法 | 第40-41页 |
·促进环境民主的发展 | 第41页 |
·欧洲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 | 第41-44页 |
·起诉资格 | 第41-43页 |
·其他要求 | 第43页 |
·起诉途径 | 第43-44页 |
·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活动概述 | 第44-47页 |
·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若干思考 | 第47-50页 |
·起诉资格 | 第47-48页 |
·其他法律要求 | 第48页 |
·参与途径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被告 | 第50-53页 |
·环境公益诉讼适格被告范围的传统界定 | 第50页 |
·美国环境公益诉讼中被告的范围 | 第50-51页 |
·建议与思考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