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的研究现状 | 第12-25页 |
·概述 | 第12页 |
·猪瘟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6页 |
·猪瘟的地理分布 | 第12-13页 |
·猪瘟的临床症状 | 第13-14页 |
·猪瘟的实验室诊断 | 第14-16页 |
·我国猪瘟的防控 | 第16页 |
·猪瘟病毒研究概述 | 第16-25页 |
·猪瘟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| 第16-17页 |
·猪瘟病毒的基因组和主要保护性抗原 | 第17-21页 |
·猪瘟病毒的抗原表位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反向遗传学技术及在猪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5-29页 |
·RNA 病毒反向遗传学诞生的背景 | 第25页 |
·RNA 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的建立 | 第25-27页 |
·正链RNA 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·负链RNA 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| 第26页 |
·水泡口炎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研究进展 | 第26-27页 |
·猪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概述 | 第27-29页 |
·其他国家CSFV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概况 | 第27-28页 |
·我国CSFV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究概况 | 第28页 |
·VSV 反向遗传操作体系在CSFV 研究中的前景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病毒假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| 第29-33页 |
·病毒假型技术发展的历程和概念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·假型病毒系统的主要应用 | 第30-33页 |
·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| 第30-31页 |
·筛选和评价中和抗体 | 第31页 |
·中和抗原表位研究 | 第31页 |
·疾病的基因治疗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表达猪瘟病毒E2 蛋白的复制型水泡口炎假病毒的拯救 | 第33-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质粒、病毒以及细胞系 | 第33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33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33-34页 |
·复制型水泡口炎病毒的拯救 | 第34页 |
·Western Blotting 检测重组假病毒表达E2 囊膜蛋白 | 第34-35页 |
·试验动物的免疫及血清中E2 抗体水平的检测 | 第35-36页 |
·结果及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WB 检测结果 | 第36页 |
·ELISA 检测结果 | 第36-37页 |
·讨论 | 第37-39页 |
·病毒拯救体系所需要的质粒 | 第37页 |
·病毒传代如何克服辅助病毒痘病毒的干扰 | 第37-38页 |
·WB 检测结果分析 | 第38页 |
·VSV 作为疫苗载体的前景展望 | 第38-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分泌性E2 蛋白的表达、纯化和鉴定 | 第40-4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5页 |
·质粒和细胞系 | 第40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40页 |
·重组表达质粒pLL3.7-FH-E2 的构建 | 第40-43页 |
·分泌性E2 蛋白的表达、纯化和鉴定 | 第43-45页 |
·结果 | 第45-47页 |
·E2 非跨膜区基因PCR 扩增结果 | 第45页 |
·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| 第46页 |
·猪瘟病毒石门株E2 基因的核苷酸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| 第46页 |
·分泌性FH-E2 纯化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讨论 | 第47页 |
·本试验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的特点 | 第47页 |
·Flag 标签系统的利用 | 第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六章 HIV-luc/CSFV E1&E2 假型病毒的制备 | 第49-54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质粒和细胞系 | 第49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49页 |
·HIV-luc/CSFV E1&E2 假病毒的制备 | 第49-50页 |
·测定荧光值滴定假病毒 | 第50页 |
·CSFV E2 阳性血清对CSFV E2/HIV-luc 假病毒的中和试验 | 第50页 |
·结果 | 第50-52页 |
·PK-15 细胞中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加入的HIV-luc/CSFV E1&E2 假型病毒量呈剂量依赖性关系 | 第50-51页 |
·HIV-luc/CSFV E1&E2 假型病毒对 PK-15 细胞的侵染可被抗 CSFV E2 阳性血清完全抑制 | 第51-52页 |
·讨论 | 第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七章 猪瘟病毒中和性E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54-6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8页 |
·主要试剂的配制、耗材、仪器 | 第54-55页 |
·免疫原的制备 | 第55-56页 |
·动物免疫 | 第56页 |
·细胞融合、筛选与建株 | 第56-57页 |
·单克隆抗体亚型的测定 | 第57页 |
·单抗的纯化和SDS-PAGE 鉴定 | 第57-58页 |
·间接ELISA 法测定单抗效价 | 第58页 |
·Western Blotting 检测单抗的特异性 | 第58页 |
·体外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单抗抑制病毒的能力 | 第58页 |
·结果 | 第58-61页 |
·中和性单克隆抗体9C8 的获得 | 第58-59页 |
·9C8 单克隆抗体亚型的测定、纯化效果 | 第59页 |
·mAb 9C8 的相对效价 | 第59页 |
·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 | 第59页 |
·mAb 9C8 的中和活性 | 第59-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63页 |
·免疫原的选择 | 第61页 |
·饲养细胞的制备 | 第61-62页 |
·假型病毒检测模型的建立 | 第62-63页 |
·mAb 9C8 的Western blotting 活性分析 | 第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