霸县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4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·输导体系研究进展 | 第8-11页 |
·油气运移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成藏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| 第14-21页 |
·工区位置及勘探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5-17页 |
·古近系 | 第15-17页 |
·新近系 | 第17页 |
·第四系(平原组) | 第17页 |
·构造演化特征 | 第17-21页 |
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与油藏特征 | 第21-35页 |
·烃源岩地质特征及生烃史研究 | 第21-28页 |
·烃源岩地质特征 | 第21-24页 |
·烃源岩热演化史及生烃史 | 第24-28页 |
·储集层特征 | 第28-30页 |
·储盖组合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新近系油藏地质特征 | 第31-35页 |
·文46 断块油藏类型 | 第31-33页 |
·流体性质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源对比 | 第35-48页 |
·烃源岩地化特征 | 第35-42页 |
·烃源岩正构烷烃特征 | 第35页 |
·类异戊二烯烷烃特征 | 第35-38页 |
·烃源岩甾萜烷特征 | 第38-42页 |
·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| 第42-48页 |
·油源对比参数的选取 | 第43页 |
·原油特征及油源对比 | 第43-48页 |
第五章 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 | 第48-71页 |
·输导要素分布特征 | 第48-55页 |
·骨架砂体特征 | 第48-51页 |
·断裂分布及其特征 | 第51-52页 |
·不整合分布特征 | 第52-53页 |
·断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 | 第53-55页 |
·断层封闭性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| 第55-61页 |
·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断层侧向封闭性 | 第56-59页 |
·断层封闭性与油气藏的关系 | 第59-61页 |
·新近系油气藏成藏期的确定 | 第61-62页 |
·烃源岩分析法 | 第61-62页 |
·圈闭形成分析法 | 第62页 |
·有效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方向 | 第62-71页 |
·含氮化合物与油气运移 | 第62-65页 |
·原油物性菱形图法 | 第65-67页 |
·流体性质分析法 | 第67页 |
·油气显示及有效通道空间系数 | 第67-71页 |
第六章 油气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 | 第71-76页 |
·新近系油藏成藏模式 | 第71页 |
·新近系成藏主控因素 | 第71-76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