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结构理论、计算论文--结构力学论文--结构动力学论文

基于振动的板架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19页
   ·课题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·基于振动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·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第16-19页
     ·课题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结构纲要第17-19页
第二章 板架结构损伤识别的传感器优化布局第19-35页
   ·引言第19页
   ·基于遗传算法的传感器优化布局第19-27页
     ·COMAC 矩阵第19-20页
     ·遗传算法的介绍第20-24页
     ·遗传算法应用到传感器优化布局的实施方案第24-27页
   ·板架结构损伤识别中传感器位置优选第27-31页
     ·横截面上传感器布置初选第27-28页
     ·传感器布置优选第28-30页
     ·相关说明第30-31页
   ·板架结构损伤识别中传感器优选的评价第31-34页
     ·寻优适应性变化曲线第31页
     ·交叉率和变异率对优化过程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·与EFI 优化结果的比较第33-3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 基于损伤因子的板架结构损伤识别第35-48页
   ·引言第35页
   ·板架结构损伤识别的解决方案第35-37页
   ·模型的简化第37页
   ·损伤因子曲面的获取第37-44页
     ·基于损伤因子的损伤识别的原理第37-39页
     ·仿真数据的获取第39-40页
     ·顶板的损伤因子曲面第40-42页
     ·两种不同工况下顶板的损伤因子曲面第42-44页
   ·损伤因子法用于损伤识别的评价第44-46页
     ·损伤因子可信度曲线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损伤因子法作损伤识别的相关说明第45-4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四章 板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修正第48-65页
   ·引言第48页
   ·模态分析及其实验技术简单介绍第48-53页
     ·模态分析方法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模态分析实验技术第50-53页
   ·板架结构参数识别实验第53-61页
     ·板架结构的制作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参数识别的实验过程第54-57页
     ·参数识别的实验结果第57-61页
   ·板架结构模型修正第61-64页
     ·板架结构的仿真模态计算结果第61-62页
     ·实验模态和仿真模态的比较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模型修正第63-6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4-65页
第五章 基于振动的板架结构损伤识别实验第65-75页
   ·引言第65页
   ·实验目的及内容第65-66页
   ·传感器优化布局实验第66-68页
     ·基于实验修正模型的传感器优化布置第66-67页
     ·传感器优化布置效果的验证第67-68页
   ·损伤因子法识别损伤实验第68-74页
     ·有损模型的制作及损伤模型模态数据的获取第69-72页
     ·损伤因子法识别损伤的实验结果第72-7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六章 流固耦合对传感器优化布局的影响第75-81页
   ·引言第75页
   ·流固耦合模型的概述及理论基础第75-78页
   ·流固耦合对传感器优化布局的影响第78-80页
     ·横截面上传感器布置初选第79页
     ·结构传感器布置优选第79-8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0-81页
第七章 其它全局损伤识别方法的介绍第81-88页
   ·引言第81页
   ·机电阻抗法第81-84页
     ·机电阻抗法的原理第81-82页
     ·板架结构的机电阻抗法的考虑第82-83页
     ·机电阻抗法的优缺点第83-84页
   ·LAMB 波进行损伤识别第84-87页
     ·板架结构的Lamb 波损伤识别法第85-86页
     ·Lamb 波损伤识别法的一些不足第86-8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7-88页
第八章 全文总结第88-90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第88-89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89-90页
参考文献第90-9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2-93页
致谢第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风险的电梯安全评价方法研究
下一篇:曳引式电梯的能耗建模及节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