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21页 |
·蜂花粉概述 | 第15页 |
·蜂花粉酚类化合物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油菜蜂花粉酚类化合物开发利用 | 第16-19页 |
·油菜蜂花粉提取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·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7页 |
·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本实验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油菜蜂花粉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| 第21-2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·样品制备 | 第22页 |
·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| 第22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22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22-23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23页 |
·重现性试验 | 第23页 |
·回收率试验 | 第2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| 第23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23-24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24-25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25页 |
·重现性试验 | 第25-26页 |
·加标回收试验 | 第26页 |
·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油菜蜂花粉酚类化合物的初步分离和抗氧化性研究 | 第27-3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材料与仪器 | 第27页 |
·蜂花粉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 | 第27-28页 |
·DPPH·清除率试验 | 第28页 |
·还原力的测定 | 第28页 |
·蜂花粉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2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3页 |
·油菜蜂花粉分级提取及分离 | 第29页 |
·分离组分对DPPH·清除率 | 第29-30页 |
·分离组分还原力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酚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| 第31-33页 |
·酚类化合物含量、还原力和DPPH 清除率相关性 | 第33页 |
·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油菜蜂花粉中黄酮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| 第35-41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仪器、试剂及材料 | 第35页 |
·样品制备 | 第35-36页 |
·TLC-DPPH 方法 | 第36页 |
·DPPH·清除试验 | 第36页 |
·蜂花粉黄酮醇含量测定 | 第36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TLC-DPPH 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DPPH·清除率实验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黄酮醇含量测定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油菜蜂花粉中黄酮苷类分离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| 第41-48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仪器、试剂及材料 | 第41页 |
·蜂花粉黄酮苷类物质分离及HPLC 分析 | 第41页 |
·DPPH·清除试验 | 第41-42页 |
·小鼠脂质过氧化模型建立 | 第42页 |
·生化指标的测定 | 第4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
·分离组分HPLC 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DPPH·清除试验分析 | 第43页 |
·各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六章 油菜蜂花粉黄酮苷类物质的纯化及鉴定 | 第48-5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试剂与材料 | 第48页 |
·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3页 |
·50%乙醇洗脱组分制备分离 | 第49页 |
·纯度鉴定 | 第49-50页 |
·结构鉴定 | 第50-52页 |
·山奈酚3-O-(2”-O-β-D-吡喃葡萄糖苷基)-β-D-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| 第52-53页 |
·蜂花粉中山奈酚3-O-(2”-O-β-D-吡喃葡萄糖苷基)-β-D-葡萄糖苷DPPH·清除率 | 第53页 |
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