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3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3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9-36页 |
·世界遗产地的研究 | 第19-24页 |
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《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》 | 第19页 |
·世界遗产的内涵 | 第19-21页 |
·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标准 | 第21-22页 |
·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| 第22页 |
·世界遗产地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·生态资产的研究 | 第24-34页 |
·生态资产的概念和内涵 | 第24-25页 |
·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类型 | 第25-28页 |
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生态资产研究进展 | 第31-33页 |
·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| 第33-34页 |
·补偿的内涵 | 第34-35页 |
·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3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36-40页 |
·地形地势 | 第37页 |
·气候 | 第37页 |
·水文 | 第37页 |
·地貌特征 | 第37-38页 |
·村落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研究区基础数据处理 | 第40-46页 |
·研究区景观类型分类体系的制定 | 第40-41页 |
·研究数据源 | 第41页 |
·遥感数据处理 | 第41-43页 |
·波段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·几何校正 | 第42页 |
·图像增强 | 第42页 |
·研究区剪裁 | 第42-43页 |
·遥感图像解译 | 第43-45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景观类型的分布特征 | 第46-51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景观类型及其比例 | 第46-47页 |
·缓冲区景观类型及其比例 | 第47-48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景观动态预测 | 第48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6章 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| 第51-65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| 第51-57页 |
·气体调节价值 | 第51-52页 |
·气候调节价值 | 第52-53页 |
·水源涵养价值 | 第53页 |
·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 | 第53-55页 |
·净化空气价值 | 第55-56页 |
·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| 第56页 |
·娱乐文化价值 | 第56页 |
·营养循环价值 | 第56-57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| 第57-60页 |
·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确定 | 第57-59页 |
·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的确定 | 第59-60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| 第60-63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| 第60-62页 |
·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| 第62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7章 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生态资产的损耗情况 | 第65-77页 |
·退化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生产占用的生态资产的比例 | 第65-66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及缓冲区生态资产的损耗 | 第66-69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的损耗 | 第67-68页 |
·缓冲区生态资产的损耗 | 第68-69页 |
·居民的生态足迹 | 第69-75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69-70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居民的生态足迹 | 第70-71页 |
·缓冲区居民的生态足迹 | 第71-72页 |
·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、缓冲区及石林县生态足迹的比较 | 第72-74页 |
·2007年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、缓冲区及石林县居民消费的农林牧渔产品价值 | 第74-75页 |
·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8章 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的补偿研究 | 第77-82页 |
·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就业与补偿 | 第77-79页 |
·旅游门票收入与补偿 | 第79-80页 |
·生态恢复与补偿 | 第80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9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82-84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82-83页 |
·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