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麦论文--大麦论文

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耐盐性评价及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

致谢第1-11页
摘要第11-13页
Abstract第13-16页
第1章 文献综述第16-38页
   ·植物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第16-20页
     ·渗透胁迫第17-18页
     ·离子毒害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氧化胁迫第19页
     ·离子动态平衡第19-20页
   ·植物HKT转运蛋白基因研究进展第20-24页
     ·HKT转运蛋白的结构与种类第20-21页
     ·HKT转运蛋白的功能第21-23页
     ·HK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23页
     ·HKT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第23-24页
   ·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24-27页
     ·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资源现状第24-25页
     ·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是培育优异大麦种质的资源库第25-26页
     ·野生大麦种质资源的利用第26-27页
   ·作物耐盐育种研究进展第27-30页
     ·作物耐盐性的自然变异第27-29页
     ·作物耐盐性的遗传学基础第29-30页
   ·多样性微阵列技术(DArT)及其在作物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第30-31页
     ·DArT技术原理及特点第30-31页
     ·DArT技术在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第31页
   ·等位基因关联分析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第31-36页
     ·植物基因组中的连锁不平衡第32-34页
     ·连锁不平衡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34-36页
   ·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第36-38页
第2章 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耐盐性鉴定和耐性基因型筛选第38-46页
   ·前言第38-39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39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测定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4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0-44页
     ·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不同基因型的耐盐性第40-42页
     ·盐胁迫对大麦不同组织Na~+、K~+含量的影响第42-44页
     ·耐盐性与Na~+、K~-平衡的相关性分析第44页
   ·讨论第44-46页
     ·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是培育优异耐盐作物的珍贵资源库第44-45页
     ·维持Na~+、K~+平衡是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耐盐性的主要机制第45-46页
第3章 大麦耐盐性状的QTL分析第46-53页
   ·前言第46-47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·DH群体第47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4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·大麦耐盐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第47-49页
     ·大麦耐盐相关性状的QTL第49页
   ·讨论第49-53页
第4章 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群体结构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53-65页
   ·前言第53-54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4-56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54页
     ·DArT分型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群体结构分析第55页
     ·连锁不平衡分析第55页
     ·关联作图第55-5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6-63页
     ·群体结构第56页
     ·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56-63页
   ·讨论第63-65页
     ·DArT标记在大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的应用第63页
     ·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的群体结构和LD程度第63-64页
     ·关联分析是连锁作图的补充与提高第64-65页
第5章 大麦HKT的表达模式及等位基因功能多样性第65-78页
   ·前言第65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65-68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66-68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8-72页
     ·大麦HKT基因的结构第68页
     ·HvHKT1和HvHKT2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第68-69页
     ·HvHKT1和HvHKT2的表达模式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·HvHKT1的精确定位第71页
     ·HvHKT1和HvHKT2的等位多样性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·HvHKT1和HvHKT2的等位变异与Na~+、K~+含量的关联分析第72页
   ·讨论第72-78页
第6章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78-80页
   ·全文总结第78-79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93页
附录第93-11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文章第113页

论文共11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脱咖啡因儿茶素类化合物制备及其抗血管紧张转换酶活性研究
下一篇:栽培花生产量、品质和抗病性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