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《红楼梦》悲剧意识的产生及根源 | 第10-12页 |
(一) 家族盛衰之变为人生底色 | 第10-11页 |
(二) 生于末世之悲为创作之魂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《红楼梦》悲剧意识的表现 | 第12-24页 |
第一节 "叹乌衣非王谢"的家族衰败的悲剧 | 第12-14页 |
(一) 家族衰败前后的落差令人叹惋 | 第12-13页 |
(二) 衰败的深刻根源发人深省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"心事终虚化"的情感夭折的悲剧 | 第14-17页 |
(一) 反封建性和软弱性共存的爱情观 | 第14-16页 |
(二) 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 | 第16-17页 |
(三) 宝黛爱情之外的悲情女子 | 第17页 |
第三节 "白茫茫大地真干净"的人生苦痛的悲剧 | 第17-21页 |
(一) 传统价值观的抵触 | 第18-19页 |
(二) 追求自我价值的落空 | 第19-20页 |
(三) 人生理想的虚无 | 第20-21页 |
第四节 "千红一哭、万艳同悲"的女性命运的悲剧 | 第21-24页 |
(一) 极乐的大观园与悲苦的女性群像相对照 | 第22-23页 |
(二) 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双重含义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《红楼梦》的悲剧意识对张爱玲的影响 | 第24-34页 |
第一节 《红楼梦》的悲剧意识对张爱玲人生观的影响 | 第24-29页 |
(一) 《红楼梦》的悲剧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对人生的悲观态度 | 第24-27页 |
(二) 《红楼梦》的悲剧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对情感的决绝态度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《红楼梦》悲剧意识对张爱玲创作观的影响 | 第29-34页 |
(一) 《红楼梦》的悲剧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创作底色的苍凉感 | 第29-33页 |
(二) 《红楼梦》的悲剧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创作主体的单一性 | 第33-34页 |
结论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6页 |
致谢 | 第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