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| ·前言 | 第8页 |
| ·课题来源及意义 | 第8-11页 |
| ·该项目所处位置地震史调查总述 | 第11-13页 |
| ·云南地震分布特点 | 第12页 |
| ·云南地震活动性规律 | 第12页 |
| ·保腾高速所处地理位置的地震带 | 第12-13页 |
| ·腾冲-耿马地震带概述及地震史描述 | 第13页 |
| ·该区地震对边坡的损害 | 第13页 |
| ·挖方边坡抗震设计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一般挖方边坡稳定性特点 | 第15-16页 |
| ·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滇西红层软岩路堑边坡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| 第17-31页 |
| ·项目地质背景介绍 | 第17页 |
| ·红层软岩一般特性 | 第17-19页 |
| ·红层软岩工程地质特性 | 第19-23页 |
| ·红层软岩物质成分 | 第19-20页 |
| ·滇西红层的力学特性 | 第20-22页 |
| ·滇西红层的工程性质 | 第22-23页 |
| ·红层挖方边坡特点及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·云南红层边坡岩体结构特性 | 第23-24页 |
| ·坡体地质几何关系及稳定性初步判定 | 第24页 |
| ·红层软岩边坡变形破坏主控因素 | 第24-25页 |
| ·“滇西红层”路堑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 | 第25-30页 |
| ·地震作用下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·红层软岩滑坡力学机制 | 第28-29页 |
| ·红层软岩滑坡的渐进破坏机理 | 第29页 |
| ·红层软岩滑坡运移的形态特征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地震参数对挖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1-43页 |
| ·地震概述 | 第31页 |
| ·地震力对边坡失稳作用机理 | 第31-34页 |
| ·水平地震力对边坡的破坏理论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竖向地震力对边坡的破坏理论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震级 | 第34-35页 |
| ·烈度 | 第35-37页 |
| ·地震波图形 | 第37-38页 |
| ·加速度 | 第38-40页 |
| ·频率 | 第40-41页 |
| ·持续时间 | 第41-42页 |
| ·振幅 | 第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四章 基于FLAC~(3D)红层路堑边坡动力稳定可靠性验算 | 第43-48页 |
| ·FLAC~(3D) 简介 | 第43-44页 |
| ·FLAC~(3D) 动力反应的参数设置 | 第44-45页 |
| ·FLAC~(3D) 对红层路堑边坡稳定可靠性验算 | 第45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五章 动力作用下各因素对路堑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| 第48-62页 |
| ·边坡高度变化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| ·边坡坡度变化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| ·边坡坡度与高度同时变化对稳定性影响 | 第52-57页 |
| ·边坡坡型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| ·边坡岩层倾角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六章 基于FLAC~(3D)地震波变化对挖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62-67页 |
| ·地震波入射角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| ·地震波强度及类型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7-70页 |
| ·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67-69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