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教唆犯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| 第10-17页 |
(一) 我国关于教唆犯之规定 | 第10-14页 |
1. 奴隶制时代关于教唆犯的规定 | 第10-11页 |
2. 封建制时代关于教唆犯的规定 | 第11-13页 |
3.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教唆犯的规定 | 第13-14页 |
(二) 大陆法系关于教唆犯之规定 | 第14-15页 |
(三) 英美法系关于教唆犯之规定 | 第15-17页 |
二、教唆犯性质的理论聚讼 | 第17-30页 |
(一) 英美法系关于教唆犯性质的定位 | 第18-19页 |
(二) 大陆法系关于教唆犯性质的定位 | 第19-27页 |
1. 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 | 第20-24页 |
2. 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的评析 | 第24-27页 |
(三) 我国关于教唆犯性质的定位 | 第27-30页 |
1. 教唆犯二重性说 | 第27-28页 |
2. 教唆犯二重性说的评析 | 第28-30页 |
三、教唆犯性质的新释 | 第30-43页 |
(一) 浅析我国刑法29 条第2 款的规定 | 第30-33页 |
(二) 我国刑法分则中单独设立教唆罪的必然性 | 第33-34页 |
(三) 我国刑法分则中单独设立教唆罪的必要性 | 第34-35页 |
1. 概然性教唆和选择性教唆 | 第34-35页 |
2. 陷害教唆 | 第35页 |
3. 身份与教唆 | 第35页 |
(四) 我国刑法分则中单独设立教唆罪的正当性 | 第35-41页 |
1. 教唆行为自身的社会危害性——法益侵害的具体危险性 | 第35-37页 |
2. 教唆行为的第一层次法律效果——教唆罪的成立 | 第37-40页 |
3. 教唆行为的第二层次法律效果——教唆之罪的成立 | 第40-41页 |
(五) 反思与总结——教唆犯二重性说的新解 | 第41-43页 |
四、刑法分则设立教唆罪后关于教唆犯定罪的问题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