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10页 |
绪论 | 第10-33页 |
一、关于历史慈善地理的若干思考 | 第10-17页 |
二、本文的选题意义 | 第17-18页 |
三、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7页 |
四、本文的相关概念、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| 第27-33页 |
第一章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的地理分区与社会环境 | 第33-51页 |
第一节 区域范围与地理环境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行政区划与区域划分 | 第35-40页 |
第三节 各区域的社会环境 | 第40-51页 |
第二章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类型与发展的阶段性 | 第51-58页 |
第一节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主要类型 | 第51-53页 |
第二节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发展的阶段性 | 第53-58页 |
第三章 清初官办慈善组织的空间运作——以养济院为中心 | 第58-84页 |
第一节 清初养济院的恢复与建设 | 第58-68页 |
第二节 救助标准的演变与区域差异 | 第68-73页 |
第三节 养济院名额的地域分配与救助实效 | 第73-79页 |
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养济院的运营实态与终结 | 第79-84页 |
第四章 乾隆前期官督民办慈善组织的普及与空间运作 | 第84-123页 |
第一节 留养局的广泛建立 | 第85-89页 |
第二节 留养局的选址与空间分布 | 第89-100页 |
第三节 留养局的资金筹备与运营 | 第100-111页 |
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留养局的发展与实际运营 | 第111-123页 |
第五章 晚清慈善组织多样性的起步与空间扩展的开端 | 第123-146页 |
第一节 康雍时期的育婴堂和普济堂:慈善组织多样化的尝试与失败 | 第123-127页 |
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育婴堂和全节堂:慈善组织空间扩展的继续 | 第127-134页 |
第三节 "教养并重":清末慈善理念转型与对慈善组织扩展的影响 | 第134-146页 |
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多样性与空间扩展的继续 | 第146-189页 |
第一节 民办慈善组织的发展 | 第146-163页 |
第二节 宗教类慈善组织的发展 | 第163-175页 |
第三节 旧有慈善组织的整顿与改造:官办救济院的建立与空间分布 | 第175-189页 |
第七章 点与面:天津地区慈善组织的时空分布及在全省的地位 | 第189-213页 |
第一节 天津慈善组织的类型与发展的时段特征 | 第189-202页 |
第二节 天津慈善组织的空间分布 | 第202-207页 |
第三节 天津地区慈善组织在全省的地位 | 第207-213页 |
第八章 慈善组织在灾荒救助中的作用——以1917年水灾为例 | 第213-245页 |
第一节 河北地区的义赈组织和个案研究的典型性 | 第213-216页 |
第二节 1917年顺直大水灾的灾情 | 第216-220页 |
第三节 不同层次的灾荒救助 | 第220-236页 |
第四节 慈善组织义赈的空间分布 | 第236-245页 |
第九章 清代至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空间运作机制 | 第245-260页 |
一、区域慈善权力网络和慈善圈 | 第245-251页 |
二、不同类型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 | 第251-255页 |
三、影响区域慈善组织空间分布的若干因素分析 | 第255-260页 |
结语 | 第260-2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3-288页 |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288-289页 |
后记 | 第289页 |